置换项目优结构 精耕产业上水平
今年,有“煤城”“钢都”之称的河北省邯郸市的项目建设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五粮液北方灌装基地、中材风电叶片、中船重工汉光光电产业园、华耀城等34项省重点项目加紧建设,项目平均投资额度超过20亿元,其中2个项目达到100亿元以上。邯郸这个老工业基地,正紧紧抓住“去劣上优”“减低增高”“无中生有”重点突破,通过产业置换、产品升级、科技创新,推进经济由中高速走向中高端。
“去劣上优”促置换
2017年8月份,运营时间达60年的邯郸市磁县申家庄煤矿拉下电闸,正式停产。煤矿矿长李军和他的团队伙伴退出煤业后,注册了天宝寨景区旅游公司,流转了花驼、西韩沟等村的3万亩荒山,依托独特自然资源建设旅游景区。在邯郸,这样的产业置换越来越多。
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和建材生产基地,邯郸过去把煤炭和钢铁作为城市支撑产业重点发展,但随着环保力度加大,占全市经济总量60%以上的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的行业面临着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腾退环境容量考验。为此,邯郸拿出了壮士断腕的勇气,腾笼换鸟。
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邯郸市生铁、粗钢、水泥产量分别下降25.2%、17.2%、13.5%。在上百家重化工企业搬出城区的同时,高新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快速兴起。
从2012年开始,邯郸市每年开展两轮重点项目集中开工、集中签约、集中观摩活动,截至目前,亿元以上项目累计开工1871个、签约832个、观摩996个,已形成了签约一批、开工一批、竣工一批的良性发展格局。
今年邯郸市共获得省重点建设项目46个,较2017年增加13个,项目个数居全省第一位,总投资1851亿元。市重点项目数量达到310个,历年最多,总投资4395亿元。上半年省市重点项目均超额完成进度目标。其中精品钢材、装备制造、食品工业、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现代物流等六大千亿元产业集群正在形成。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突飞猛进,文化旅游业更是快速兴起,通过对东太行、北响堂山、娲皇宫、广府古城等景区的兴建和开发,邯郸全域旅游初具规模。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3023.44万人次、旅游收入329.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26%、27.99%。
“减低增高”抓精深
河钢集团邯钢公司开发出的1500兆帕超高强度汽车用钢,每平方厘米可承受1.5万公斤的压力,不仅属于国内首创,在全球也处于领先地位,让邯钢站到了世界汽车用钢制造业的顶峰。
河钢集团邯钢公司开足马力向精品钢要效益,在最近两年间先后取得专利200多项。2017年公司开发新产品135个,新产品产量48.4万吨,其中83个产品实现批量化生产,新产品数量同比增长3.2倍,新产品产量同比增长31%。通过精品战略,邯钢在汽车制造、石油化工、压力容器、公路铁路桥梁等多个领域大显身手。2018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52亿元,实现利税20亿元、利润7.7亿元。
产业精深除了提升产品层次外,更大的前景在于延伸产业链条。为促进产业延伸,邯郸大力开展工业技改。2018年,全市列入省重点技改项目65个,总投资245.5亿元。尤其在延伸钢铁产业链条的装备制造业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
“无中生有”谋创新
邯郸晨光集团把目光放在以科技提升企业质量和效益这个根本点上,在企业推行“人与企业共发展”的理念,吸纳博士4人、硕士50余人,还在企业创办了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以及河北省天然色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中国农业大学和天津科技大学等十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有项目合作、人才培养、校企共建等科研创新平台,使企业在常规罐组提取、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超声萃取方面均取得了成果。企业生产出了辣椒红、叶黄素、姜黄素等80多个产品,其中辣椒红色素产销量占世界总量的八成,叶黄素产销量世界第一,红米红色素产销量占国内第一,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保障科技创新活动顺利开展,邯郸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市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的意见》,其中财政直接投入从2013年年初预算3439万元,逐步提高到2017年4126万元,增长20%。为河北硅谷化工等23家企业通过专利权质押融资贷款6.5亿元。通过各项政策、机制的协同发力,全市建成国家级孵化器2家、省级孵化器3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省级众创空间7家、市级众创空间21家;全市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655家,认定总数达6717家;新增24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22家。
政府扶持,企业唱戏,邯郸科技创新呈现百舸争流之势。今年上半年邯郸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