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间漫谈】难忘松江董其昌
世界关注的《丹青宝筏一一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在上海博物馆举办期间,应邀参加学术活动的专家和学者将会到松江走一走,看一看。
一
松江古称华亭,董其昌就是明松江府华亭县人。其实,董其昌先祖乃汴(今河南)人,宋南渡扈跸,遂籍松之上海。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董其昌生于上海董家汇,即今闵行区马桥镇。董家有瘠田20亩,无力应付胥吏,承担重役。董其昌7岁那年遁至华亭县外祖家,在叶榭水月庵读书;后至松江府城就试补郡庠又考中秀才,再赴南京乡试,直至35岁赴京会试,中二甲第一名进士。其同乡好友陈继儒谑之曰:"后来读《董逃行》,惟越境乃免。"拿董其昌科考填报籍贯不敢说是上海人当作话柄笑谈。占籍华亭的董其昌,就这样被认定是松江人了。
不过,从董其昌生平中看出,他与教育缘份非浅。其父董汉儒曾是乡里穷教书先生,他中举前后,有一段受聘于名门望族之家课子的生活经历,如松江陆树声和嘉兴项元汴家等。进士后的董其昌,皇长子朱常洛出阁,充日讲官;也曾主考江西,又起为湖广提学副使,督湖广学政,后掌国子监司业,又改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一生累官礼部尚书。而后世记住的董其昌,却是中国书画巨擘,独树"南北宗"论旗帜的书画理论开拓者。
董其昌《烟江叠嶂图》
我常会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明代松江会胜出一个书画艺术卓越超凡的董其昌?行走在孕育艺术大师的松江山水间,看历史河流随着时间流转而不断丰富宽广,想着孕育己久的云间文化艺术,注定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孕育出一位杰出的书画艺术大师。事实证明,这个时代被定格在晚明时期,这位书画大家如果不是松江顾正谊或莫是龙、陈继儒,那一定就是董其昌了。因为明代松江"衣被天下",经济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而在文学、学术、科举等方面都有出众表现。所以,远秉云间"二陆"风华,中承元赵孟頫、杨维桢、黄公望、倪瓒、王蒙以及明代宋旭等人先后寓居松江的影响,明代松江书画呈现出后来居上、开宗立派的蓬勃气象。
晚明董其昌的出现,犹如升起在云间艺术时空的一颗明亮硕星,令人高仰其不朽光芒。1990年4月,胡道静先生撰文感言:"九峰三泖乃钟灵毓秀之地,所以也终必诞生董玄宰(其昌)这位才华横空、亘世难遇的书画双工、名理鉴赏俱入精微的历史上的大艺术家。这是母亲松江的骄傲,祖国的荣耀。"记得2017年11月北京"习特会",两位国家元首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体验文物修复"托画心",双双手拿董其昌的《仿惠崇山水》《仿梅花道人》图,展示中国山水画蕴含的深厚文化艺术魅力。
一生画山水的董其昌,对松江九峰三泖情有独钟。董其昌《过泖看九峰》诗不仅写得美,且能从中品出乡愁和心怀归隐的几许感伤,首句云:"九点芙蓉堕淼茫,平川如掌揽秋光。"尾句叹:"浮生已阅风波险,欲问蒹葭此一方。"阉党揽政期间,具有政治智慧的董其昌总能以各种理由巧妙躲避风险,每每距政坛越远,就离山水越近。松江九峰中的横云山,为明代松江画派描摹江南山水模特。横云山东向隔河原来有座小山名小横山,俗呼"小赤壁",董其昌曾作《小赤壁诗并序》有云:"吾松山有九,皆以海为沼。东海既以大,赤壁安得小?"董其昌情系家乡山水,由此可见一斑。
二
深爱家乡山水的董其昌,身后留下了极为丰赡的书画、诗文作品和鉴赏题跋以及理论著作。明末书评家何三畏称董其昌的书法:“天真烂漫,而结构森然,往往有书不尽笔,笔不尽意者,龙蛇云扬,飞动腕指间,此书家最上乘也。”《画史绘要》评价“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出于儒雅之笔,风流蕴藉,为本朝第一。”董其昌精于收藏和鉴赏。收藏之丰,足以傲视群雄,且以鉴赏巨眼,引领风标。董其昌是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藏家之一,也是认定陆机《平复帖》为真迹的鉴证者之一。董其昌创立的南、北宗之说,不仅是明清时期绘画理论的重要思想,深刻影响清代主流派别,且就其对绘画本身的理解和对中国山水画史的把握而言,已波及到了书法、诗词等相关门类的理论建构。这些都是董其昌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艺术作出的巨大贡献。明崇祯九年(1636)仲冬九日,享年82岁的董其昌在松江逝世。逝后一年,亦即明崇祯十年(1637)六月,朝廷给予董其昌以祭葬之荣,并赠太子太傅;明崇祯十七年(1644)九月,亦即清顺治元年,南明弘光政权追赐董其昌谥号“文敏”,加上载于《明史》的《董其昌传》之评,可谓是对董其昌死后的盖棺定论。
董其昌《葑泾仿古图》
在董其昌作古后的三百八十多年里,见于《南吴旧话录》和《五茸志逸》等史书中记载的董其昌故事经久流传,如迁避华亭、发愤临池、临书卖字、见纸濡染、自立门户、画师造化、侍姬索画、争求书画、命名赠扇、托故辞书、为婢乞茗、珍藏周玉、儆世歌辞、养性情怀、以儒入禅、学禅悟文、梓行八法、友谊佳话、古迹重金、来使惊异、为山鸣屈、从善如流、注书有则、割爱让人、题画虚心、欣书长笺、闲居野服、临终索镜、道装入木等。此外,尚有载于《墨余录》中的黑白小传、身后神话等流布民间。
据《重修华亭县志》记:"其昌为上海人,后居郡城龙门寺西。"龙门寺是宋释如喜创建的一座古寺,左为龙渊,中有海云堂、听雪轩、啸风亭、来凤池等龙门十景,元代杨维桢曾游宿该寺,手植杉树。龙门寺于元末兵毁,明永乐六年(1408)重建。董其昌宅位于龙门寺西,方位大致在今松江方塔公园南向茸南苑一带,解放后这里曾是松江苗圃。史书载董其昌尚有别业多处,如白龙潭书园楼匾额谓之“抱珠阁”‘;又如他曾邀陈继儒于北门别宅,还有一处别业在闵行,名竹安斋。此外,元赏斋、戏鸿堂、画禅室、来仲楼、墨禅轩、戏鸿阁、宝鼎斋等为董其昌处所斋室名;水月庵、拄颊山房、香光楼、莫如忠家塾、陆树声家塾等为董其昌读书处;松江醉白池为董其昌觞咏处。
据《董其昌史料》载,《重修华亭志》记七星桥北立有己丑进士坊,列名四进士中以万历己丑董其昌为先。嘉庆《松江府志》记白龙潭建有为董其昌而立的尚书坊;另据《松江文物普查资料》载,分列三门、顶分三层、为松江坊之冠的董其昌尚书坊在城区外馆驿,乐恩堂东首河畔。如今,董其昌坊仅存一处残柱,在松江中山中路与西林路交汇口西南侧。此外,以董其昌、沈荃、李待问三人祠庙而名的三公街,原在今方塔园照壁前。董其昌祠旧址在今方塔园天妃宫东。该祠于明崇祯年间建在明“清军局”旧址之上;此处为棠溪书院故址,宣德初,于此置清军局,为“清军官治事之所”。祠堂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为砖木结构三进建筑。董祠门前左右有一对青石雕座狮,门厅三间七架,厅枋上悬有清代康熙四十四年(1075)巡幸松江府所题“董其昌祠”匾额。另据嘉庆《上海县志》载《董其昌传》云:“崇祯时,敕建特祠于郡以祀。国朝康熙四十四年,圣祖仁皇帝南巡,特书‘芝英云气‘额赐之。”董祠门厅仪门内庭院北向有七架梁碑厅,中竖三块康熙帝御书碑。
董其昌祠
康熙帝御书碑文如下:“华亭董其昌,书法天资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楷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微云卷舒,清风披拂,尤得天然之趣。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盖其生平所临摹《淳化阁帖》,于《兰亭》、《圣教序》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峰,似拙石巧,书家所谓‘古钗脚‘殆谓是耶。颜真卿、苏轼、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根底则皆出于晋人、赵孟頫,又规模二王,其昌渊源合一。故摹诸子,辄得其意,而秀润之气,独时见本色。草书亦纵横排宕,有古法,甚心赏。其用笔之妙,浓淡相间,更为琼绝。临摹最多,每谓天资与工力俱优,致此良易也。”落款是:“康熙岁次乙酉三月,南巡驻跸松江府书。”董其昌祠曾几度修缮,民国时期逐渐破败,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修建方塔园时方告全部拆除。据《松江文物志》记:董祠最后一进厅堂为“享堂”,设有董其昌像,左侧梁枋上悬“磊落光明”、“百世大师”、“艺术硕望”三匾;右侧梁悬“万世流芳”、“廉明正直”、“南宗北斗”三匾。上述种种,便是来自董其昌家乡松江考之有据的历史信息。
溯往已成追忆,往事并不如烟。旧园曾为董其昌觞咏处的松江醉白池公园,1958年在旧园之西扩地60余亩。新园与旧园牵手,萧萧竹,根连根,几处疏影横斜,花开花谢,暗香浮动,幽境相报漫枝春色;尤其是旧园中的明式建筑四面厅,还有那座名为“疑舫”的船形屋宇,画帘高卷秋风里,缃帙闲翻怀故人。
回望历史,常常凝炼成一次次选择,而选择又常常开启一段崭新的历史。当下,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的松江醉白池公园,正以新的生机活力复兴故园旧梦,再现松江书派、画派和其领军人物董其昌纸上墨痕,笔下风云;一座由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题书馆额的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将于2018年12月25日对外开馆,以其辞旧迎新的满园春色,彰显江南和海派书画艺术古今传承的松江风光,即古有董其昌,今有程十发,还有大批后来人,正在松江这片文化沃土上扎下根来,抽长新绿,开出繁花,装点新时代的艺术春天。
编辑:孙欣祺
来源:人文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