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30年的银蛇奖,走出7名院士,更有一大批杰出的首席科学家、学科带头人、著名教授,有的人还转型为管理者,成为高校校长、各大医院的院长、各级政府部门的当家人……
银蛇奖成为他们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台阶。作为银蛇奖发起单位之一,《报》App开设“沪上名医”专栏,选登银蛇奖得主的精彩故事、奋斗人生。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兴鹏。
灵感在云层中闪现
一架东航班机在跑道上加速滑行后,腾空而起。王兴鹏倚窗眺望:地面道路逐渐变窄,像一条条细长的链条;楼房变矮,如一根根矗立的柱子;车子移动,像游走在链与柱之间的神经元......这情景,与他正在思索的问题神奇地叠加在一起,他顿觉眼前一亮,灵感由此闪现!
“我所思索的当然是医院管理工作。平日里管理头绪繁多,院长经常就像个救火队员,忙着在一个个问题间腾挪奔忙,扑灭了这边、那边又起......医院管理是否能找到一个整体性的规律?能否通过掌握机理而把控医院运营的各种症状?那云层下链柱相连、纵横交错、有条不紊的情形,给了我极大的启示。”这一刻,时任上海第一人民医院院长的王兴鹏,似乎看到了自己医院管理体系的图景,他急切地记下其中一些关键指标:平均住院日、CMI、死亡率......
这次在飞机上闪现的灵感,以后被王兴鹏进一步凝练完善,成为他在公立医院首先提出和实施构建的“六樑六柱”理论:“六樑”分别是贯穿医疗服务各个环节的质量链、信息链、经济链、价值链、供应链和服务链;“六柱”是六大管理系统,涵盖了医院质量技术系统、人才成长系统、服务流程系统、后勤保障系统、财务内控系统 以及绩效奖励系统。
在“医院全质量管理院长圆桌论坛”上,与会的院长们一致认为,“六樑六柱”的新概念将医院管理工作划分为六大系统,用贯穿医疗服务各环节的“六樑”将其 有机整合起来,从而形成完整的医院管理架构。上海市医院协会会长陈建平借古语对此给予评价:“因而能革,天道乃得;革而能因,天道乃驯。”
千米高空上闪现“六樑六柱”灵感,似乎有点“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这之前,王兴鹏已历经“众里寻他千百度”“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痛苦探索。
这些年来,他痛并反思着,反思并痛苦着,痛并快乐着。他笑称此为“螺旋式地 解决难题”。看病难、住院难是老百姓的普遍怨言。王兴鹏反复思考后,提出以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为抓手,实行手术分级分层管理,市一医院由此形成“大手术在病房、 小手术入日间、微手术到门诊”的资源优化链,既减省了患者的手术费用、耗时,也 解决了住院难、等待长等核心问题。电视台报道提供的数据称:“相同手术病种平均住院日,从7.38天下降到1.59天,均次费用下降超过七成。”
在医院改革实践中,王兴鹏还探索出多个“最早”的举措:
——国内最早探索日间手术理论与实践,出版首部《日间手术理论与实践》专 著,为上海乃至全国日间手术工作推广奠定了基础;
——国内最早实施基于SPD的医院内部供应链管理模式,为大型公立医院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展开了有益的探索;
——国内最早探索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5P模式,获得上海十大医改创新举措等 奖项。
“最早”需要鼓足勇气、敢吃螃蟹;“最早”需要筚路蓝缕、敢开先河;“最早”需要潜心探索、像哲人似地苦苦追寻着答案......
潜心探索“有机体”
作为国内知名的消化医学专家,王兴鹏曾经是上海最年轻的医院科室主任。他负 责起草了《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重症急性胰腺炎内科规范》等国家级诊疗标准;系统研究并提出“肠屏障功能障碍在重症胰腺炎发病中的作用”新理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王兴鹏潜心于有机体理论和内生体系的研究,在科研上屡有斩获,并相继荣获银蛇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荣誉。这时,组织部门却安排他转 型,将他推上了医院领导岗位。当时恰逢国内医改风起云涌,王兴鹏内心也涌动着改革激情:“我的学术训练让我思索,是否也能把医院当成一个有机体去考虑,对医院管理体系进行科学、量化的考核评价?毕竟,我前半生一直是个醉心于有机体理论和内生体系的大内科医生。”
2002年,作为“百年老店”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始布局远郊,在松江开设南部分院,上海郊区从此有了第一家三甲医院。但南北这两个“有机体”相距50多公里,开始管理时还真有点捉襟见肘。比如职能科室正职在北部上班,副职在南部上班。副职哪怕遇到紧急情况也要请示北部的正职,正职不了解南部情况,又迟迟不敢拍板,造成行政效率低下......
王兴鹏走马上任院长后,提出“同质、错位、系统”原则:两个院区医疗质量标准相同、重点学科各有侧重而错位、在统一系统管理下谋求发展。两个院区只设一 名正主任,科室设在哪个院区,主任就在该院区上班。两个院区定期召开医疗、护 理、后勤保障联席会议,实现“南北联动”......“为解决这些事,牺牲了我好多脑细胞。”王兴鹏打趣地说。
其实,医院内要他“牺牲脑细胞”的事情还真多。从运行机制到质量管控,从学科发展规划到提升临床和科研能力,从“地震式”地为评聘松绑,到激活院内人才的 “一池春水”......直至牵头规范视觉系统,把两个院区指示牌色调统一为淡咖啡;直至在电梯里挂牌,“让患者在短暂时间内了解医院”......他忙碌到分身乏术,但还有不少事情等着他“应急处理”。
有一次,他带教过的两位急诊科年轻女医生突然递交辞呈。问起原由,女医生哭了起来:因为长期值夜班,生物钟变得紊乱,还没有学习和晋升空间。
“我听到这番哭诉深受刺激。急诊科再这样管理,人都跑光了。在老院长的支持下,我把散落在各专科的ICU集中管理,并与急诊科联合。患者由此可得到更及时有 效的治疗;急诊医生则被分为3组,在接诊区、急诊病房、监护病房轮转,不仅夜班可以睡觉,还能有时间去拓展知识面。”王兴鹏提出的这种一体化综合救治模式,使一个新学科从无到强,不久还成为《上海市市级医院“十三五”发展规划》中的明文规定。
“作为一名医院管理者,在某个阶段,如能给一家医院带来社会认可的改变,我会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看上去很虚,实际上很实,是我坚持向前的动力。”王兴鹏一次次的痛苦反思,换来了一次次的成就欣慰。
反思追寻“5A”
2018年8月7日,《报》“时评”栏目发表王兴鹏文章《用“5A”持续提 升上海医疗服务能级》。他在文章中以5个A打头的关键词,从更高境界来反思、来追寻持续提升上海医疗服务能级的途径:
所谓Accessibility,就是确保人民群众的就医可及性。切实解决大医院拥挤不堪,名医一‘号’难求的现状;
Affordability表示,公立医院的发展始终要以医疗服务价格的为原则和边界;
Assessment,要有一个针对医疗服务质量的客观全面的评估体系。当下,各种名目的医院排行榜层出不穷,缺的是真正基于诊疗质量比较的医疗评估系;
Advancement,体现为区位优势明显的医疗技术的先进性、医学人才的先进性。上海要追上世界医学的新步伐,更要纵身于长三角城市群医疗服务一体化进程;
Affection,以爱的人文环境来筑造。
王兴鹏多年来一直有个愿望,希望将“上海标准”“上海模式”能“辐射”出去,借助长江三角洲区域大医院的资源,提升更多县级医院的水平,真正惠及基层医疗机构和当地的老百姓。“我们因此做了一个新的探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联手江苏省人民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四家省级医院率先发起长三角26 个城市代表医院自愿结成联盟,协力构筑急危重症救治、慢病防治、专科联盟、异地 医保结算、远程门诊、空中救援的‘六张网’”。
前不久,安徽芜湖有位73岁的阿婆不慎被食物噎住,呼吸心跳停止。老人患有脑梗病史,家属决定立即送她来沪治疗。若靠急救车转送,300余公里的路程至少要走四五个小时。急救直升机出动了,将老人送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部停机坪,在不到两小时内收治患者,为阿婆赢得了抢救时间。
“这只是运用空中救援网联手救治一个突发的急诊病例。根据长三角地区居民理念、文化、习惯相近、疾病谱相似的有利条件,联盟下一步要对长三角地区的常见慢性病进行联防联控,并通过大数据分析,为我国慢病防控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王兴鹏已将视野拓展至“在不远的将来”:“那时,三级医院线下门诊或将萎缩一半,线上门诊将成为发展的关键。除了远程会诊、查房,还有联盟远程的门诊模式,这都是我们需要积极探索的新课题。”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是王兴鹏从小就熟读的箴言。在他看来,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的“天降大任”,担当这些“大任”都需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如今,从院长到政府办医主体的掌门人,在一个新的岗位 从头做起,推动改革重任在肩,探索思考的过程依然很痛苦,所谓“一山放过一山拦”,但他早已认定“痛苦+反思= 成功”。
名医简介
王兴鹏
消化科主任医师、博导、医学博士、留德博士后(洪堡奖学金),2006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历任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院长、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现任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历任亚太地区胰腺病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消化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消化内科医师分会会长,上海市医院协会副会长等。先后入选上海市启明星计划、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撑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及上海市领军人才等。
在消化病学术研究和医院管理方面共发表论文400余篇,学术专著10部。先后荣获中国管理科学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科技创新奖等,医院质量指数HQI理念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