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沪上中医药非遗传承人“组团”进社区义诊
“朱氏妇科”“陆氏针灸”“石氏伤科”“张氏风科”……近日,三十多位上海中医药非遗传承人身着白大褂在徐家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坐堂,为社区居民免费义诊。
这次名为“‘中医中药中国行’——上海中医药非遗传承人专家义诊”的活动,涵盖了伤科、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肿瘤科、眼科、推拿科及养生保健等众多科目,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专业委员会自成立以来举办的第四次义诊活动。义诊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有不少人带着自己的病历前来寻医问药。许多人表示,义诊的举行可谓正逢其时:“为我们冬季养生、调理身体提供了很好的建议。”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近年来,各类传统中医药技艺陆续被选入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等“传统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体现了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
“非遗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上海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高春明表示,中医药专委会是上海市非遗保护协会成立的第一个专业委员会,为的就是要把优质中医药资源集中起来,更好地为民服务。据了解,此次来坐诊的基本都是上海中医药非遗传承人,堪称名医,平时要找他们看病,挂号可能都需要提前几周预约。
胡国华是“朱氏妇科”的第四代传承人,他的老师朱南孙已98岁高龄。“朱氏妇科”创始于上世纪初,百年来医名鼎盛。“许多中医流派都是从传统文化中衍生来的。”胡国华介绍,“从”“合”“守”“变”是“朱氏”传人所坚持的四字要诀,这正是取材于《内经》。“从”的意思是反治,即临症的时候要多采取“逆向思维”,要辨证看待问题,不能墨守成规;“合”则指“兼治”,要兼顾各种症状采取综合治疗手段;“守”是坚持,要坚持长期用药,不能急功近利,慢慢进行调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变”则是用药治疗要随病情的发展变化而改变。“辩证、兼顾、坚持、改变,以达到人体平衡,这与中国哲学思想一脉相承。”
曙光医院的朱抗美医生,四次义诊均主动参与。她表示,自己在门诊中发现,坊间存在许多关于中医药的误区,但因为门诊时间有限,难以逐个向病人解释,社区义诊以及民间宣讲是个很好的途径,“可以把许多防病的知识告诉大家,而不是有了病才来找医生,我觉得这比门诊还要有意义”。
对于目前流行在微信“朋友圈”中的一些“养生秘诀”,朱抗美认为要谨慎对待。“中医药知识博大精深,而人体又非常复杂,如果只是听了只言片语就以为窥见了养生的精髓,很容易走入误区。我现在一天到晚在做的,就是一个纠偏的工作。”朱抗美透露,“有个病人说,他吃了几年的六味地黄丸,我看了一下,他的舌苔比较腻。六味地黄丸是一种补药,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它是补阴的,也就是说补水的,这样补水的药,对于本身湿重的病人,是不合适的。所以我就跟他说,赶紧停药。”
“我们最怕的就是病人本身不懂,却又在乱吃药,因为这可能会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朱抗美说,现在百姓生活好了,对健康的渴望很迫切,但相关的知识却很匮乏。“这种深入社区的活动非常有意义,对于医生来说,也许耗费的只是几个钟头的时间,但对百姓来说,却是一种观念的改变。以前这种养生阵地,常常被某些商家占据了,现在为了百姓的健康,我们要把这个阵地夺回来。”
在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吴涣淦医生的“摊位”上,前来咨询的市民络绎不绝,有些人还与他互加微信,以方便更好地交流和咨询。吴涣淦介绍,自己是陆氏针灸疗法的代表性传承人,在历次义诊中,会带一些艾条分发给居民,并教授他们如何进行“艾灸”,“针灸专业要求高,但艾灸是一种简便易操作的养生医疗方法。通过义诊,可以让居民掌握一些基本的医疗技术,比如艾灸、推拿等,让他们生活得更加健康。”
据介绍,在上海市非遗保护协会组织下的这种专家义诊活动,已经惠及了数千居民,不仅让市民切身体验到了中医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极大地和谐了医患之间的关系。受上海做法的启发,浙江省非遗保护协会也成了中医药专委会,江苏省非遗保护协会的中医药专委会也已经在筹备中,这让高春明看到了中医药专委会“长三角联动”的可能。“明年我们会尝试让上海的名老中医走向长三角,把江浙的名老中医请进上海,大家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一起携手为民服务,真正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
编辑:李婷
责任编辑:李婷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