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千年中医药文化深厚底蕴的浸润中,在百余年海派风尚的引领下,上海中医药大学迈过一甲子岁月后呈现生机勃勃:中医学、中药学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成为上海市地方院校中唯一有两个学科入选教育部“双一流”的学校;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均被评为A+学科,位居全国中医药院校第一。超越源于信念,支撑起这些第一的背后是学校领导和师生们的共识: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任务,面向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民健康需求,发挥学科优势,为健康中国提供中国式方法。
高峰造尖,构建顶尖学科优势
学校交叉科学研究院柯细松博士,长期从事药物的化学生物学研究。2017年初,他被引进到中药学科时,基于中药的化学生物学研究在国际上尚处于空白。柯细松依托创新团队机制,在最短时间内,组建了一支具有鲜明学科交叉特点的高水平团队,成员来自多家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并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建立合作。一年后,第一批成果涌现,团队先后在国际顶尖杂志《自然-化学生物学》《药理学趋势》等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同时成功申报五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这样的创新交叉团队,学校首批建有20个,在多个领域取得优秀成果,突破了学科 建 设 多 年 瓶 颈,以CNS(Cell、Nature、Science)为代表的高水平论文全面突破。
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介绍,学校开展高水平大学建设以来,全面实施学科“高峰造尖行动计划”,通过引智育才、国际合作、学科交叉,三拳组合打造顶尖学术优势,建立中药生物技术、手性中药关键技术、中医药国际标准等顶尖优势创新团队,提升基层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全面提高重点慢病中西医协同疗效,为健康中国提供“中国式”答案形成有力支撑。
跨界育人,培育卓越创新人才
“我收到伦敦国王大学的offer啦!”2012级药学班学生黄韬分享了一个喜讯。这在毕业生中并不少见。中药学院有一个名叫“闪药”的“跨界育人导师团”,除了常规的专业和基础课程,黄韬一直跟随导师团导师吴晓俊进行科研学习,通过实践巩固理论知识,还作为第二作者发表了一篇论文。
该导师团的团长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胡之璧和中药研究所所长王峥涛教授,导师团充分利用面对面访谈会、第二课堂、业务指导等资源平台帮助学生收获多维知识和经验,了解学科发展趋势,明晰未来人生方向。
这样的“跨界协同育人共同体——服务学生成长导师团”学校成立了40个,覆盖全体本专科生,以“名师”“名家”“名医”领衔的导师团团长们活动累计100余次。该项目获得2018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称号。
学校党委书记曹锡康指出,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关键是抓好一个“根本”,即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一流本科教育,全力以赴抓好卓越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这一主责主业。
起草标准,掌握中医药国际话语权
随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入中医药服务贸易的“朋友圈”,中医药在全球应用的安全性和科学性被国际社会广泛关注。200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了中医药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落户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校确立了制定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引领和主导权。近十年来已向全球发布了31项中医药国际标准,正在制作中的标准有44项。
国际疾病分类(ICD)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制定颁布的国际统一的疾病分类标准。2018年6月,WHO ICD-11正式发布,其中首次纳入的传统医学章节由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专家领衔编撰并完成。此外,受世界卫生组织委托,由学校组织专家起草的《WHO中医药术语国际标准》已提交,并顺利进入全球审评阶段。
为推动中医药走出去,学校与海外的大学、医院、研究所等合作,目前已建成捷克、马耳他、泰国、美国、毛里求斯、摩洛哥等六个海外中医中心,还在希腊正式挂牌运作全球第一家太极健康中心,打造中医药国际品牌。风正劲,杏花韵味传遍海内外。
作者:王姿英 徐红梅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