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欲望社会的警示

2019-01-01信息快讯网

低欲望社会的警示-信息快讯网

《低欲望社会》[日]大前研一著姜建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低欲望社会》是日本著名管理学家大前研一的社会观察类畅销名作。书中针对日本当下的社会经济现状和特点,将遇到的社会问题概要性地归结为一个词——“低欲望社会”。针对欲望低迷、人力不足、经济不振等问题,该书援引欧美有类似先例国家的做法,提出一系列相应的策略性建议,其所作的观察和策应,对读者了解日本社会经济状况和发展很有帮助,对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也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年轻人不愿承担风险

最近,由于退休后开始支付养老金的年龄有所推延,出现了无法还房贷或坐吃储蓄老本的“老后破产”现象,但是,还是有大半日本人,在其临终之际,都是无牵无挂的无负债状态。而且在日本,30多岁两人以上的家庭,持房率超过了50%,40多岁的持房率超过了75%,50多岁的持房率超过了80%,60岁以后则达到了90%。

日本的持房率为什么会这么高?其原因在于非都市地带,现在用500万日元左右就能买到二手的一户建(独幢楼房)房,或得到父母的资助,或重新装修父母房子的人也很多。即使东京等大都市现在也是如此,继承从地方上京打拼的第一世代人所留下的房子,或是将其转手用其资金购买其他房子的第二世代、第三世代也不在少数。因此,像以前一样不啃老独自购房,背负3000-4000万日元房贷的人,已经少了很多。

另外,现在35岁以下的年轻人,由于自开始有所追求的时候,就经历了“失去的20年”的通缩不景气的黑暗时代,因此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不只是房贷,连结婚生子等所有的风险和责任,都不想承担。在公司上班也是如此,工资基本不涨,自己想干的事又不能干,而只有责任变重的职务,不想干的年轻人在增加。在我们那个年代,谁都想崭露头角,最终目标是能成为公司总经理。但这样的理想抱负,已经在日本大部分年轻人身上丧失殆尽。再加之今后人口减少和超高龄化趋势愈发加剧,经济规模的缩小不可避免。由于能潜在地感觉到这种危机感,所以都不想背负风险。

他们不仅是物欲全无,连出人头地的欲望也变得淡薄。我做的一个调查表明,新进公司的员工想当总经理的人只有10%左右。我把这群人定义为“物欲和发迹欲丧失世代”。他们的特征表现为“只用手机与这个世界联结。与朋友联系用手机,各种信息的获取用手机,连电视节目也用手机看”。即使同属于发达国家的欧美各国,也完全没有发生这种现象,这可谓是日本独特的现象。

另外,产生这种现象还有另一个背景,即便利店文化的扩张。在我看来,这一群体的横空出世,其实与便利店的普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便利店创生出一天只要500日元,就能解决温饱的社会。这也就是说,一天只需500日元一个硬币,在便利店买饭团,面包或便当,吃个一两餐便能生存下来。对自由职业者来说,并不像上班族那样有规律的时间概念,也没有早中晚的节奏。肚子饿了,就在便利店买个便宜的便当充饥,有很多人都过着这样的生活。总之,现在的日本,借各地到处泛滥的便利店文化之光,不会再有饿死人的危险了(特殊事例除外)。

也就是说,在“生存条件”变得很低的社会里,一旦对时尚、汽车、住宅等不想拥有的话,人类生产活动所需要的“驱动力”就会丧失殆尽,除非自己有很强的上进心,否则就会变成“低欲望”世代。

我曾设问:这些年轻人变成“低欲望”的背景原因,是否也受父母“反面教材”的影响?也就是说,他们的父母辈,正好赶上泡沫经济时代,为了满足自己的物欲,拥有欲和发迹欲,他们只知道使足浑身劲干活。为此,在这些年轻人的眼里,父母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属于“经济动物的存在”。虽然表面看,父母们过着富裕的生活,但实际上被房贷压得难以透气,现实生活并不轻松,夫妇之间也几无情趣可言。不想成为父辈那种样子,不要过于辛劳工作,而想活得自在悠闲——据我的分析,年轻一代或许有这样的潜意识。

于是,“低欲望”年轻一族的出现,给企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而且,我认为更应重视的是,这绝不是泡沫破灭后的暂时现象,这些年轻人的后代,也有很大的可能性持有与此类似的价值观。

欧洲国家的教训和经验

据说,如今日本年轻人当中,成为话题的流行新语就是“穷充”(poor并充实/有点类似中文“穷开心”的语义)。他们认为没有必要为金钱和出人头地而辛苦工作,正是因为收入不高,才能过上心灵富足的生活。不过,从有着类似倾向的其他国家来看,这个“穷充”的社会现象,是难以持久的。

比如,1980年代的瑞典,虽然成就了高福利社会,但换来的则是国民租税负担率提升近80%。经济面从1991年开始,破纪录地连续三年呈负增长。在重税下喘息的国民,只能看淡人生,说“小国寡民,再拼命也白搭”,“就算没有钱,也能过上好日子”。当时,瑞典年轻人还冷嘲热讽陷入工作狂的日本人:“太辛苦啦”,“不想成为这样的国家”。他们甚至还谈论到了自己国家的军队,说“军队也应该和我们一样,8月份需要休假”。邻国丹麦也是同样的状况。其结果,他们迷醉于日常的颓废之中,不再追求积极进取,社会进步因此陷入停滞。特别是瑞典,由于法人税和所得税高得离谱,有能力的企业和富裕阶层都纷纷逃往海外。

利乐集团是从事食品加工处理和纸容器填充包装系统的全球性企业。在1981年,与从事重电业务的阿西亚和瑞士的布朗·勃法瑞有限公司合并。以此为契机,利乐集团在1988年将总部迁移到瑞士。诺贝尔奖创办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建立的化学公司诺贝尔(现阿克苏诺贝尔),在1994年与荷兰的阿克苏合并,与此同时,也将总部移至荷兰。在个人方面,以瑞典著名的网球运动员比约恩·伯格,将国籍移至摩纳哥(现又改回瑞典籍)为开端,包括被称为“欧洲第一富豪”的宜家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等许多有钱人,都不堪重税,选择放弃自己的国家,远走高飞。

英国在1970年代也陷入同病相怜的状况。虽然成就了“从摇篮到墓地”的高福利国家,但社会因此失去活力。基础产业国有化的一个结果,就是国际竞争力的丧失,变成“夕阳西沉大国”,人均国民所得年年减少。胸有大志的英国年轻人,只能远赴美国发展,这就是所谓的“英国病”。

但是,这些国家的“穷充时代”都好景不长。如果整个国家都蔓延着“穷开心也不错”的气氛,那么这个国家最终会沉没。由此,当今所有的国家都大力支持在工作的年轻人,并致力于推出能激发他们劳动欲的政策。

国民的社会负担过重,发展无法再前行的瑞典,如果没有大的变革,别说福利这一块,整个国家都恐将陷入危机状态。为此,从1990年代开始,瑞典大幅度地下调法人税和所得税税率,制定全球化人才培养计划,致力于领袖人才的精英教育。总之,为了恢复国际竞争力,实施了各种改革。

此外,由于依靠年金生活的高龄者与支撑年金制度的年轻人之间,容易产生世代冲突,政府为此对年金制度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过去,瑞典养老金发放金额的计算方式是:事先决定领取的养老金金额,然后再配合金额数调整在职员工所负担的金额,这种计算方式叫“确定发放型”。这种做法会让在职员工变得不愿再缴纳养老金,因为他们会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是“为了现在的老人而背负重税”。

也因此,瑞典政府着手改制,以“确定提拨型”为基础,导入加以计算的“名义式确定提拨型”制度。这个制度的优点在于,自己现在缴纳的保险金额,与将来老后能领取的金额相连。借此改革,瑞典政府成功地阻止了年轻人远离养老金的倾向。另外,瑞典政府也断然实施了削减老年人在医疗等方面福利的做法。

为了强化企业竞争力,瑞典政府还将原先保护雇用者的政策,转换成企业可以轻易解雇多余员工的政策。针对解雇者,政府的替代做法是提供职业培训,使之能够再就业。

如果员工抱有“穷充也不错”的心态,因为技能不足被企业视为多余者而遭解雇,若不接受职业培训,也不提高技能,就会流落街头。反观而言,瑞典政府成功地从制度面加以切换,并让国民明白:当今社会,穷充根本无法生存。而像日本那样,即使不打磨自己的工作技能,只要死赖在公司就能有饭吃的环境,在瑞典已不复存在。正因为看到了瑞典政府这些成功的改革,宜家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终于在2013年又回到了瑞典。

英国的情况稍有不同。上世纪80年代,撒切尔夫人断然实施金融市场的宽松政策,将国有企业民营化,并将那些在全球化竞争中难以生存的企业,转卖给海外企业,一切都回归到资本主义原点。至此,两极分化的现象在英国产生。穷不再“充实”,穷就是“单纯穷”。也正因为如此,撒切尔夫人至死都遭到了低所得阶层的憎恨。而这些“单纯穷”,也造成了如今英国社会不安定的一个要因。

“穷充”的危机

反观日本现状,泡沫经济破灭后,遭遇了“失去的20年”的增长停滞期。人们再怎样努力,都无法获得职务的提升及工资的上调。即使好不容易获得提升,也只是变得超忙而已。因此,作为个人的生活方式,人们选择“穷充”,也无可非议。

这10多年里,日本不管哪个阶层,其实际年收入都减少了约100万日元。即便如此,日本也没有发生抗议游行或暴动。由此,人们或许多少有点接受这个“穷充时代”。但是,多数人都认为“穷充也不错”的社会,一定是活力丧失的社会,这是因为“穷充”的人数越增加,能够创生出附加价值的人数,理所当然就变少了。

而且,由于“穷充一族”大都不需缴纳税金,因此只会增加社会负担。若国库还有储蓄,或许还能维持生存,一旦国库储蓄见底,到处充斥“穷充一族”,也就是国家破产之日。问题是,若要维持现有水准的行政服务,就必须上调能够负担税金的大企业或富裕阶层的税率,而这又会出现当年瑞典的一幕,大家都往海外逃离。这也表明,“穷充”也能小确幸的时期,真的非常短暂。

为此,日本的“穷充时代”也应该不会长久。我认为,或许比瑞典、丹麦、英国更短暂,充其量在数年间就会结束。明明要靠勤劳的员工,才能维持社会运转的成本,但不想负担、拥有半吊子心态的人却不断增加,这样的现象是不可能长久的。

那么,今后的日本将何去何从?能像瑞典那样大胆改革吗?或者能像撒切尔夫人那样,用强势的领导力推动改革吗?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日本在这两方面都难以期待。最为可能的日本未来镜像,或许会像西班牙或葡萄牙那样,慢慢地被拖垮没落。或者,整个国家走夕张化(北海道夕张市的城市破产)与底特律化(美国底特律市的城市破产)的破产之路。这是因为,在如今的经济政策中,政府完全没有能够提出解决之策。


编辑:周俊超
责任编辑:蒋楚婷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