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漫漫 北斗璀璨——北斗导航卫星背后的研发故事

2019-01-03信息快讯网

2018年12月27日,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正式向“一带一路”及全球提供基本导航服务,中国北斗距离全球组网的目标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回首来路,穿越激荡的四十年,中国北斗蹚出了一条独特的探索道路,在导航领域成就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东方传奇。北斗之路,贵在何处?光明日报记者采访了“北斗大本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部分专家,请他们讲述北斗导航卫星背后的研发故事。

“小步快跑”刷新中国速度

北斗工程诞生之前,我国曾在卫星导航领域苦苦摸索,在理论探索和研制实践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作为先驱者,立项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灯塔计划”虽然最终因技术方向转型、财力有限等原因而终止,却如同黑夜中的一盏明灯,为后来上马的北斗工程积累下宝贵的经验。

中国导航卫星究竟走什么样的道路?在国际导航竞技场上,中国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

1983年,以陈芳允院士为代表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利用2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来测定地面和空中目标的设想,通过大量理论和技术上的研究工作,双星定位系统的概念逐步明晰。

接下来,是一步跨到全球组网,还是分阶段走?这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系统一下建那么大(全球组网),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当时刚刚开放,用户还是集中在国内、周边,因此‘先区域、后全球’的技术途径符合中国国情。”参与了技术路线讨论的北斗一号卫星总设计师范本尧院士说。

于是,“先区域、后全球”的思路被确定下来,“三步走”的北斗之路由此铺开。

先解决有无。作为“第一步”,北斗一号要“花小钱,办大事”,验证系统设计思想的正确性。1993年初,五院提出卫星总体方案,初步确定了卫星技术状态和总体技术指标。1994年,北斗一号系统工程立项,组建卫星团队全面展开研制工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故障的成功排除抢修,终于在2003年建成北斗一号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面对快速增长的应用需求,在保留北斗特色的同时,北斗二号迈出了提升性能的“第二步”。2004年,北斗二号正式立项研制,并于2006年成为国家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2012年12月27日,北斗系统面向亚太区域提供服务,成为国际卫星导航系统四大服务商之一。

站在前两代星座的肩膀上,北斗的“第三步”迈得自信而坚定。立项于2009年12月的北斗三号开始尝试冲刺和领跑,并于2018年完成10箭19星发射,创下世界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新纪录,在太空中再次刷新了“中国速度”。星间链路、全球搜救载荷、新一代原子钟……伴随着这些新“神器”闪耀登场,北斗导航系统的整体性能大幅提升。

把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北斗的研制,是中国人自己干出来的。‘巨人’对我们技术封锁,不让我们站在肩膀上。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成为巨人。”北斗一号卫星总指挥李祖洪说。

作为国之重器,自主创新是北斗工程的必由之路。秉承“探索一代,研发一代,建设一代”的创新思路,中国北斗始终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北斗一号原创性地提出双星定位的卫星实现方法,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建立起国际上首个基于双星定位原理的区域有源卫星定位系统——北斗导航卫星试验系统。

北斗二号突破了区域混合导航星座构建、高精度时空基准建立的关键技术,实现星载原子钟国产化,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混合星座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区域系统建成后,各项技术指标均与GPS等国际先进水平相当。

北斗人至今还记得研制首颗北斗二号卫星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根据国际电联的规则,频率资源是有时限的,过期作废。时间不等人!在争分夺秒完成前期所有研制任务后,为节省时间,所有参试人员进驻发射场后大干了3天体力活,搬设备、扛机柜、布电缆,接下来又是200小时不间断地加电测试……这一次,院士、型号老总和技术人员一起排班,很多人因为水土不服而拉肚子、发烧,但大家都带病坚持在岗位上,经受住了次次险情和种种考验。2007年4月16日,在成功发射的两天后,北京从飞行试验星获得清晰信号,此时距离空间频率失效仅剩下不到4个小时——正是这次壮举,有效地保护了我国卫星导航系统的频率资源,拉开了北斗区域导航系统建设的序幕。

在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建设中,五院率先提出国际上首个高中轨道星间链路混合型新体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间链路网络协议、自主定轨、时间同步等系统方案;研发出国内首个适于直接入轨一箭多星发射的“全桁架式卫星平台”,实现了卫星自主监测和自主健康管理;成功应用星载大功率微波开关、行波管放大器等关键国产化元器件和部组件,打破核心器部件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为全球快速组网建设铺平道路。

每颗北斗卫星都有强大的幕后团队

“这是一项团队工程,没有个人英雄,航天事业的成功是一个团队的成功。”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说。

的确,每一颗北斗卫星都有着强大的幕后团队,牵动着卫星、运载火箭、运控、应用、测控、发射场等各大系统。以卫星系统为例,总体设计、结构机械、热控制、综合电子、控制与推进、载荷等众多分系统,以及测试、总装等环节的北斗人,尽管身处不同岗位、面临不同挑战,但大家总是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共同推动北斗工程一步步稳健地向前迈进。

即便是团队中的泰斗和“明星”人物,也不爱“藏着掖着”。他们相信“教会徒弟才能解放师傅,一代更比一代强”,从而热心地推进知识转移和人才培养,摸索出“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自助、“以老带新,传承经验”的帮助、“专业培训,注重实效”的辅助和“专业互补,共同进步”的互助这样一个“四助”策略。

创业阶段,老北斗人用药盒和大头针制作出简易的卫星模型向新员工细细讲解;后来,他们采用“共享笔记本”等形式,你一句、我两行地记录研制经验和心得;后来,他们设立了督导师制度,手把手地助推青年成长,编著出总体设计指南以及各分系统的设计/工作手册作为传授宝典,以《航天器总体设计禁忌》详解设计中的“清规戒律”;再后来,创新开展的虚拟卫星培训项目渐渐成为北斗新人们的必修课,大家分工协作,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设计一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虚拟卫星,通过考核后才能走上工作岗位……现在,他们又有了“科研生产一体化管控平台”等数字化工具,显著提升了设计制造能力。

给力的传帮带,加上密集组网的工程历练,大大缩短了北斗人才成长的周期。如今,北斗研制形成了一支平均年龄38岁、老中青结合的团队,先后走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范本尧以及10余名卫星总设计师/总指挥、20余名副总设计师/副总指挥等领军人才,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锤炼出一个宝贵的“明星”阵容。

探寻北斗导航卫星研制的背后故事,也就领悟到自主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北斗精神。天河漫漫,北斗璀璨,浩渺的星河从未离我们如此之近。

我国成功发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
哈佛干细胞专家论文造假导致行业倒退十年,整整一代年轻的研究人员遭受毁灭性打击
长三角卫星导航企业有了“共享实验室”,实验精度可达“亚毫米”级,覆盖北斗导航全终端
特稿:北斗,拥抱全球
北斗为全球服务导航,他们为北斗充足能量
“百亿保健帝国”权健擦枪走火背后,还击中了谁?
这家“国瓷”参奥运,上太空,如今低价卖爆拼多多,背后的理论逻辑在哪里?
你能想象这幅书法作品背后的故事吗?今天上海图书馆这一幕太震撼了
北斗,拥抱全球
全国首个!明年浙江高精度卫星定位服务免费
美国免费为全世界提供GPS服务,为什么中国还要搞“北斗”?
用中国“北斗”造福世界
BBC高分“神作”背后,藏着一个93岁的“有趣灵魂”
我国成功发射6颗云海二号卫星 搭载发射鸿雁星座首颗试验星
BBC高分“神作”背后,藏着一个93岁的“有趣灵魂”
研发制造并重,张江药谷要跑出加速度
中国正引领全球第四代核反应堆研发!世界首个钍基熔盐实验堆计划2020年底建成
拥抱北斗的90后:在数据中与卫星隔空对话的北斗“体检师”
“边关有我,祖国请放心!”
不忘殷切嘱托 发力脱贫攻坚——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在广大基层干部中引发热烈反响
《幕后之王》揭开综艺背后故事,周冬雨罗晋主演,陈数张雨绮特别出演
中国专利奖:为企业的自主创新“导航”
讲述中国反腐国际追逃追赃背后的故事,这部纪录片,追定了!
一双拖鞋,散落两处,背后的故事让人心疼……
加拿大研发“反人脸识别”AI,让准确率从100%狂降只剩0.5%
大飞机研发人员个税降45%!上海已有100万纳税人填报专项附加扣除信息
四重国籍、神秘U盘、俄版脸书僵尸帐号……俄美谍影重重,背后角力正酣
名家访谈丨范小青:“小我”背后应有大时代的意义支撑
扎根北斗领域二十年 一家民营企业的“国家担当”
新年首“发”!我国成功发射“中星2D”卫星
柳叶刀向酒精宣战!全球迄今最大规模的研究证实,你喝的每一滴酒都是有害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