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篇纪实作品书写40年时代律动,汇成这份珍贵的《上海报告》
这是一份鲜活的城市报告——从浦东开发开放、自由贸易区建设,到世博会举办、C919大飞机试飞,上海40年来的醒目标注留下各自的浓墨重彩;这更是一串普通个体的奋斗史足迹——从宝钢一线建设者骨干、上海汽车厂员工群像,到中国大飞机背后的上海面孔、世界级现象的网络文学幕后团队,他们的兢兢业业、锐意进取,定格了不负时代的动人侧影。
这些故事,正来自沪上30余名中青年作家创作的40个短篇报告文学作品,程小莹、朱大建、马尚龙、默音、李西闽、杨绣丽、徐畅、路明、甫跃辉等作家,以饱含热情的笔触,记录了40年来激荡人心的历史,全方位多角度回首书写了上海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汇成《上海报告》一书,近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昨天在上海作家协会举行的新书首发座谈会上,多名作家代表谈到,无数个体与时代大潮同频共振,《上海报告》镌刻了铿锵奋进的足音。
比如,书中《红角》一文挖掘刻画了上海杨树浦地区纺织厂工人群像,“红角可以说是上海工人文化的代表符号,‘角’指阁楼,就是棉纺厂工人的文化活动场所,也曾是地下党工人运动的地方,激活了不少同龄人的记忆,值得一写。”作者程小莹说,他带着饱满的情绪投身创作,实地采访了纺织女工的生活细节,“我亲身经历了城市的故事,有责任记录下来,为后世保留一些东西”。
为时代留影画像,是许多作家最强劲的创作驱动力。“身为改革开放同龄人,我经历过上世纪80年代物质较匮乏时期,此后一步步享受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出生于1978年的作家君天,将视线投向上海最繁忙的地铁运营,《与时间赛跑的上海地铁人》捕捉了人们最亲近却又不太了解的地铁故事——地下最深的站点是地铁13号线的淮海中路站,位于地下33米;而最长的自动扶梯在11号线徐家汇站,长达17.5米……
《上海报告》
上海作家协会 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报告》涉及社会发展各方面,集纳成记录上海改革开放历程的全景图。无论是《江南之匠》聚焦江南造船集团变迁,还是《F1的上海方程式》从“全世界最贵最有个性的赛车道”切入,无不以小见大,真实再现历史脉络的律动,这也是纪实文学所发挥的独特作用。“7处左转弯道,9处右转弯道,9条直道,全长5451.24米,构成一个巨大的‘上’字。距上海国际赛车场4.2千米、面积60.89公顷的远香湖形如‘海’字,高空俯瞰,上、海两字遥相呼应,成为嘉定新城最壮阔的地标。”青年作家吴清缘写完《F1的上海方程式》,对这座城市多了一份热爱与钦敬。
“时代和人民的召唤,往往能激发起报告文学作家最强烈的创作冲动。《上海报告》正是上海作家跟随时代步伐的具体践行。”上海市作协专职副主席、秘书长马文运介绍,《上海报告》一书脱胎于近一年前启动的“上海报告”主题创作活动,这批作家下工地、入社区,深入一线现场采访亲历者和当事人,他们的热情投入,体现了文学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脚步沉下去,细节浮上来。“抓起、移动、放下,巨大集装箱如积木般整齐堆砌。入行14年,这些操作从生疏到熟练,再从习惯沉淀为本能。张彦从一个敦厚内向的毛头小伙变成了上港集团最年轻的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交通技术能手、桥吊状元。眼前的这片海港,也从一个寂寂无名的小渔村变成了世界最大的现代化集装箱单体码头……”青年作家陈思记录了上港集团“桥吊状元”张彦从学徒起步后的成长之旅——在洋山港工作6年,完成装卸约49万个集装箱,没有发生一起事故,书写鲜活感人。
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王为松看来,从细微处折射时代,以小视角见证大历史,用点滴故事呈现城市进程,正凸显了《上海报告》有角度有温度有力度的特质。
<<<<延伸阅读
《上海报告》序言
追寻时代前进的足迹
文/王伟(上海作协党组书记)
4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个瞬间,却足以创造一个时代,激起壮阔而持久的波澜。
发轫于1978年的中国改革开放,使一个瞬间具有了永恒的意义,让一阵波澜化出震古烁今的气势。
40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已成为历史飞跃的一个鲜明例证。中国的方方面面及其亿万人民,无不为这场古今罕有的变革所深刻影响。对于文学而言,改革开放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能够给予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丰沛的创作灵感。在40年后的今天,我们有责任用文学的手段,来生动地记录、重温、审视改革开放的历程,让人们能够温故知新、获得启迪,从而增强对国家繁荣发展、民族振兴崛起的信心。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在2018年春夏,组织上海作家和各方写作者,历经数月深入采访,集体撰写了这份《上海报告》。
记录沉甸甸的历史,这份《上海报告》堪称厚重。它力求展示宏阔的视野,所包含的40篇短报告文学作品虽非鸿篇巨制,却涉及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集纳成一幅记录上海改革开放历程的全景图。在这样的画卷里,浦东开发开放、世博会举办、自贸试验区建设、大飞机上天等标志性的瞬间和片段,都留下了各自的浓墨重彩,成为串起这段辉煌历史的醒目标注。
《上海报告》试图在历史演进中,更多关注个人事业、生活和情感的变迁,留下一部属于他们的成长奋斗史。个人的历史是社会大历史的一部分,与时代大潮同频共振的,是无数个人实现其理想、追求的足音。经由普通人的命运,可以以小见大,更真实地再现变革发生的社会氛围和生动细节,使人们深切体察历史脉络曾经的律动。这也是纪实文学所能发挥的独特作用。
《上海报告》这样的文学书写,也是上海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跟随时代前进步伐、升华现实主义写作、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一次具体行动。参与采访写作的,既有著作等身的名作家,也有初出茅庐的文学新秀。从他们的笔下,人们能够感受来自改革开放成就和人民奉献精神的触动。而他们对完成写作任务的热情投入,也体现了一种责任和担当。
《上海报告》将是一个新起点。今后,上海的作家和文学工作者会进一步响应新时代对文学创作的呼唤,追寻历史的足迹,描摹生动的现实,展望美好的未来,特别是用文学记录下人民正在进行的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交出一份份真实而生动的报告!
记者:许旸
编辑制作:许旸
责任编辑:王彦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