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乐点亮城市,成立140年之际,上海交响乐团再出发
1879年,中国第一盏民用电灯在上海点亮。同年,1月8日的《字林西报》上的一则广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1月16日晚9时爱美剧社将在兰心大戏院举行该社成立以来的第61场演出,上演三幕喜剧《我们的!》,由新组建的‘上海公共乐队’首次出场伴奏,指挥雷穆萨。”
这标志着,中国乃至亚洲最古老的交响乐团登上舞台,由此翻开了延绵140年的中国交响诗篇。
▲《字林西报》(1879年1月8日)
140年来,上海交响乐团不仅在中国点燃了古典音乐的火种,在华夏大地上蓬勃燎原,并且写就下一部署名为“中国”的交响史诗,把西方经典引入中国的同时,频频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带动中国交响乐向全球并轨,用音乐沟通世界。
▲都市风光海报(1936年)
从上海公共乐队到上海工部局乐队,从上海市政府交响乐团到上海交响乐团,不同历史时期虽然名称几经更迭,其脉络与传承却不曾间断。1879年-1949年,前70年风雨兼程,积淀深厚底蕴;1949年-2019年,后70年沐浴新中国曙光下,踏上改革开放高速发展驱轮。在几代上交人的不懈努力下,共同塑造出标识独特的民族自主品牌。尤其是在音乐总监余隆上任后的十年,上海交响乐团更是以一种宽阔的视野和宏大的格局拥抱世界,无论是在乐团的职业化建设上,还是国际化进程上,都成为了让世界为之瞩目的“上海文化”品牌。
▲观众争相购买贝多芬系列音乐会套票(1985年)
事实上,乐团与这座城市休戚与共,水乳交融,饱受城市的浸润惠泽,也用音乐滋养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从1923年第一名中国观众走进剧场聆听古典音乐,到1985年万人空巷彻夜不眠只为一张乐团的贝多芬演出票,再到2017年追随上交在欧洲著名音乐节上为中国呐喊,2018年新乐季季票开售时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31个省市的乐迷在线抢票,20分钟销售额即破百万,一路上乐团与上海呼吸共融,用音乐点亮城市。
▲观众争相购买贝多芬系列音乐会套票(1985年)
在乐团成立140周年之际,上海交响乐团发起“全城交响 上交为你而来”的主题活动,来到市民的身边,把城市的不同角落变成温暖的”音乐客厅“,合奏出一部城市协奏曲。
140年,点亮波澜壮阔的中国交响乐发展之路
1879年,不仅是上海交响乐团的诞生元年,也是中国交响乐起步的原点。而后的140年间,上海交响乐团最早广泛地把交响乐介绍给中国观众,最早演奏中国管弦乐作品,最早培养中国的音乐人才,最早实行跨年度音乐季、最早实施音乐季季票制度……无数个“第一”由上海交响乐团开创。可以说,这支乐团迈出的每一个音乐足迹,都引领着中国交响乐阔步前行。
从1927年谭抒真以实习生名义首次加盟工部局乐队成为第一位中国乐手算起,到2012年上海乐队学院创办,上海交响乐团为中国培养出了一批批乐队演奏人才,而经过黄贻钧、陈燮阳、余隆等几代指挥的薪火相传,中国交响乐的文脉在这里得以延续。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国首演节目单(1936年)
当历史回溯至1930年,工部局乐队的曲目中首次出现了中国作品——黄自的《怀旧曲》,中国情趣开始通过西方乐器发出自己的声音,在接下来的不同历史时期,上交都尤为关注中国作品、中国元素的创作和积累,并借助自身的国际平台向世界推广和输出。
2019年,上交将和上音出版社联合推出“中国交响70年”唱片集,首次尝试用编年体形式选编出版1949年建国以来的70部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交响乐力作,系统梳理并还原中国交响乐发展脉络。其中相当一部分作品均是由上海交响乐团委约或首演的。
而据不完全统计,仅1978年至今,上交就委约创作了多达50余部作品,催生出了包括朱践耳的十部交响曲、瞿维的《五指山随想曲》、陈其钢的《京剧瞬间》、叶小纲的《敦煌》等一系列镌刻有中华民族文化符号的优秀作品。今年6月,上交委约作曲家周龙创作的《山海经》将进行世界首演,进一步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在推动中国交响乐创作的同时,上交也在积极培育中国的古典乐迷。
早在工部局乐队时期,由梅百器亲自主讲的青少年普及系列讲座,就将古典乐知识穿插于乐队演奏中。
▲露天音乐会节目单(1926年)
这种现场解说的形式被沿用在了半个世纪后的“音乐地图课堂”上,生动有趣的形式打开了青少年通向古典音乐的大门。作为全国首个成立“教育拓展中心”的乐团,近年来上交以“有准备的聆听”、“音乐地图课堂”、“音乐好邻居”、“大师不在台上”、“上交音乐教室”等一些列音乐教育普及品牌矩阵,为不同人群点亮音乐光芒。
▲“音乐地图课堂“活动(2016年)
无独有偶,随着工部局乐队在外滩公园、兆丰公园等地举办露天音乐会的传统开启,上海市民逐渐养成了在夏日的公园里有音乐相伴的生活习惯。2010年,主打古典跨界的上海夏季音乐节正式创办,继续让音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2019年是上海夏季音乐节创办的第十个年头,精彩纷呈的节目策划及音乐体验,将让更多观众有机会走进音乐,共同呼吸。
140年,从源头到码头,点亮中国交响乐通向世界的征程
140年前,上海这座城市因上海交响乐团的成立而成为了古典音乐在中国的肇始之地,为源头引入交响活水。蓬勃的乐章从那一刻响起。乐团不仅点亮了中国交响事业的崛起之路,更搭建起中国交响乐通达世界的枢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汇的码头。
历史上300多部中外作品的首演无疑折射出上海交响乐团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巴赫的《b小调安魂曲》(1928年)、海顿的清唱剧《创世纪》(1936年),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1936),贝多芬交响全集(1985年)、勋伯格的《古雷之歌》(2015年)......一部部世界经典通过上交的演绎在中国的码头停泊。
▲大光明大戏院海顿《创世纪》,梅帕器指挥(1936年)
与此同时,上海交响乐团也在通过不同“航线”,让中国作品从上海起航,驶向世界。乐团举办的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将“中国作品”列为比赛规定曲目,让来自全世界的评委、参赛选手,认识和感知中国文化。不仅如此,上交还委约外国作曲家,以“中国元素”为主题,掀起一股股中国热潮。委约安迪·秋保所作的《乒乓协奏曲》,将国球搬上中国交响舞台后再次亮相纽约林肯中心,并在古典音乐视频网站Medici创下单月300多万次的观看量。
▲《乒乓协奏曲》首演(2015年)
2017年,作为首支登上琉森音乐节的中国乐团,上海交响乐团站上世界音乐高地。
▲琉森音乐节演出(2017年)
今年,乐团即将开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全球巡演”,除再度亮相琉森音乐节外,还将首次履及爱丁堡艺术节、拉维尼亚音乐节等国际顶尖音乐节,展示当代中国交响魅力。而一个声势更为浩大的唱片发行计划,即将于全球巡演之前,率先点燃各国乐迷的期待。
2019年6月,上海交响乐团首张由DG全球发行的唱片将正式出版。值得一提的是,首张唱片充分凸显了中西方音乐对话的主题,不仅包含了拉赫玛尼诺夫的《交响舞曲》,还将收录中国作曲家陈其钢的《五行》和《悲喜同源》,这也是上交为中国作品向世界传播所探寻的有力途径。
无论是在中国为上交鼓掌,还是在世界为乐团喝彩,上海交响乐团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广大市民和乐迷朋友的支持。140年来,这支百年劲旅始终充满活力。
140年,我们再出发“全城交响·上交为你而来”
140年,上海交响乐团在全年的演出安排中,特意选取了包括陈其钢、阿格里奇、齐摩尔曼、周天、哈丁等12位与乐团合作的中外艺术家,作为“上交140全球庆典大使”,1月大使乔伊斯·迪多纳托已于7日唱响申城。在他们向乐团送上祝福的同时,乐团更希望聆听你的故事,寻找你与上海交响乐团间的那段回忆。不论你是否是上海交响乐团的忠实观众,又或是从这一刻起,想成为上交的新粉丝。140周年之际,上海交响乐团将赋予你一个特别的权利,请向我们发出邀请,说出你的故事、愿望或创意,让上交来到你身边,为你演奏。
届时,由上交演奏员和工作人员组成的“评审团”将认真阅读每一份邀请信,从中选取。首批邀约将于2月15日截止,后三期将分别于5月15日,8月15日、11月15日陆续截止。经过初选后,将在社交媒体上进行公众投票,选出人气值最高的若干由“评审团”最终决定,接受谁的邀请。共同点亮音乐的光与热,与城市一同记录和成长。
2015年,上海交响乐团发起创办中国乐团管理论坛。关注中国交响乐团的职业化发展。今年,又荣获2018年度上海市质量金奖。下半年,由上交牵头编写的中国乐团管理白皮书将有望出版。
除此之外,上交还将推出两本图书,分别为《上海交响乐团140周年中文画册》和《上海交响乐团简史》(英文版)。
附:上交140全球庆典大使
1月 乔伊斯·迪多纳托
2月 雷佳
3月 陈其钢
4月 梵志登
5月 阿格里奇
6月 吉尔·沙哈姆
7月 安德鲁·戴维斯
8月 弗兰克·彼得·齐默尔曼
9月 周天
10月 弗莱明
11月 宓多里
12月 丹尼尔·哈丁
作者:姜方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卫中
图片:上海交响乐团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