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技术让我们的日子好起来”

2019-01-07信息快讯网
“中国技术让我们的日子好起来”-信息快讯网            

  丰收季节,收割机正在瓦拉农场的稻田里工作。
  本报记者 姜 宣摄

“中国技术让我们的日子好起来”-信息快讯网            

  中尼两国技术人员分享水稻新品种培育成功的喜悦。
  中地海外集团绿色西非农业有限公司供图

“中国技术让我们的日子好起来”-信息快讯网            

  瓦拉农场的“伽瓦1号”雨季原种繁殖田。
  本报记者 姜 宣摄

■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实现粮食自给自足不是难事,重要的是要让当地农民意识到农业技术的巨大力量。

■利用再生稻技术,尼日利亚有望在短时间内实现粮食自给,这对于非洲第一人口大国来说意义重大。

■“我要让中尼两国友谊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发展壮大。”

尼日利亚西北部凯比州的瓦拉农场,一块块稻田整整齐齐,满眼望去金黄一片……几台大型收割机已经进场,陆续开始作业,瓦拉农场又迎来了大丰收。

拨开水稻步入田间,一束束水稻像列队的士兵一样,整齐划一地等待着检阅,田间几乎看不见杂草。一旁干着农活的中国农业技术专家王学民说:“苗够了,杂草也就没有了生长空间。”

尼日利亚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尼日利亚全国大米需求量为700万吨,其中自产550万吨,进口150万吨。不过,在中地海外集团绿色西非农业有限公司农业技术专家们看来,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实现粮食自给自足不是难事,重要的是要让当地农民意识到农业技术的巨大力量。

“因地制宜”“量身定制”带来高产量

1983年,作为中地海外集团首批合作项目之一,瓦拉农场项目在尼日利亚正式启动。该项目主要繁育和改良水稻、玉米等种子,以“公司+农户”的培育模式,为当地农户提供种子、化肥等农资,并由中国技术专家们手把手向当地农民传授农业技术,帮助他们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实现增产增收。

“刚来尼日利亚时,几乎没什么人相信我们的产品。”中地海外集团负责农业的副总经理汪筠告诉记者,2012年至2014年,公司因此还出现了亏损,直到使用中地海外集团种子的农户逐渐增多,这一局面才得到改变。

毕业于湖北农学院(现为长江大学农学院)种子专业的王学民,2004年到非洲从事农业技术研究,2006年加入绿色西非农业有限公司。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这一辈子“与农田水稻结下了不解之缘”。

“农业技术的效果不太可能立竿见影,但其影响深远,受益的将是几代人。”王学民告诉记者,一个粮食品种的改良,需要多年的反复试验,从试验成功到广泛应用也需要很长时间,更何况这一切是在一个土壤、气候乃至语言文化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国家进行。

经过10多年持续不断的投入和努力,“伽瓦1号”从绿色西非农业有限公司培育的数百个水稻品种中脱颖而出。经过尼日利亚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与同期当地主推品种Faro 44相比,“伽瓦1号”的平均产量要高出至少30%。2017年,“伽瓦1号”成功在尼日利亚注册登记,成为第一个在尼日利亚被定名的由私营机构培育的水稻品种、第一个在尼日利亚被政府正式定名并同时推荐到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其他国家的水稻品种。

此外,王学民团队还结合当地土壤特点,为当地农民“量身定制”出新的种植方式——“撒播耙地”。这种种植方式比常规种植的产量高出至少30%,最多时甚至能高出一倍。

“我们再也不用为自己的生计发愁了”

十几年前王学民刚到瓦拉农场时,这里还是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田地里的杂草长得比庄稼还壮实。项目刚开始时,他每天到农场试验田干活,中午还得派车回营地取午餐。随着项目的逐步推进,周围村庄不少人被吸引过来,村民们骑着摩托车到田间地头贩卖起食物与水来。农场附近原来没几户人家的奇帕米利村,慢慢搬来了不少新住户,还有了像模像样的饭馆,渐渐发展成有一定规模的小镇。

为王学民开车多年的司机易卜拉欣坦言,当初到瓦拉农场上班,他心里也认为这个地方太偏远,只不过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硬着头皮干下来。可当他看到中国农业技术带来的好处后,便主动劝说家人和亲戚也来农场扎根。他自己一边为王学民开车,一边学习农业技术。现在,易卜拉欣一家承包了一大片农田,利用学到的手艺种植水稻,日子慢慢过得红火了起来。

布莱辛则是从尼日利亚东北部的包奇州辗转来到瓦拉农场,她告诉记者:“这里有农田,更有技术,中国技术让我们的日子好起来,我们再也不用为自己的生计发愁了。”

“人是需要情怀的。在我看来,这种情怀就是无论吃多少苦,也要无愧于国家的培养,无愧于自己的梦想。”现阶段,王学民为自己制定的目标是把国内的再生稻技术推广到尼日利亚,争取种两季、收四次,进一步提升当地农户的种植能力和水平,从而大幅提高收成。“再生稻技术适应尼日利亚的土壤、气候条件。”他表示,第一季1月种,4月收,一个半月后就可再收;土地休息一个月左右,第二季6月种,10月收,再一个半月又可收一次。每一次的收成都至少能达到原稻的一半。“利用这种技术,在现有种植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尼日利亚有望在短时间内实现粮食自给,这对于非洲第一人口大国来说意义重大。”

王学民等中国农业专家的执着坚守为许许多多尼日利亚人带来了改善生活的机会。但提到自己的家人,这位在外坚守15年的汉子还是流下了眼泪,因为“欠他们太多了”。

或许是因为长期与庄稼打交道的关系,王学民和水稻一样,越是成熟越是低下头来,不言不语。然而,谈及瓦拉农场的未来时,他却豪情满怀:“我一定要再多干几年,发挥自己的价值。我要让中尼两国友谊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发展壮大。”

泪目!莫忘2018中国军人的催泪瞬间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习近平的足迹丨2018,在风云激荡中听到中国声音!
年终盘点 | 2018,这些科学界大事件告诉你我们的祖国有多强大!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公布2018十大国产片,《我不是药神》《红海行动》《影》等入选
这一年,我们身边发生了哪些大事?2018年上海十大新闻出炉!
我们都是追梦人!习近平新年贺词,这10句话温暖人心
这就是我们的日子!
杜淳、李小冉、王天辰主演!中国版《信号》开拍
文汇早读 | 新的一年,我们诗意地过
“北京烤鸭”技术规范发布:挂炉烤和焖炉烤烹制程序有所不同
“我没证据啊,就猜猜,苹果技术或被中国窃取”白宫经济顾问这样说,是来碰瓷?
最前沿!专家介绍继药物、手术后第三大医学治疗方式,细胞治疗新技术为疑难病患者带来新希望
深刻把握“九个必须坚持”宝贵经验
陈薇:26年与“毒”共舞 她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战斗力
霸气!东海上空传来“我是中国人民空军”,我战机飞行员英语喊话驱离外机
《这就是中国》今晚首播,张维为开讲中国模式
中国铁路中止与权健合作,动车组冠名被撤
谱写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篇章
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更好理论支撑
任伯年、吴昌硕、蒲华……一位位海派大师从历史长河中向我们走近
打造敏感强健的“大地感知神经”,南大团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这个最少“文艺腔”的舞台译本,或许会让我们离《哈姆雷特》更近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即将举行
国家科技奖励大会 | 刘永坦、钱七虎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科技奖励大会 | 助推新能源产业技术变革!这种动力锂电池,中国是制造及应用世界第一大国
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总书记的“一抓到底”警示我们什么
整治秦岭违建别墅,带给我们三大警示
“资本是干细胞,资本主义是癌细胞”刘哲昕谈《我们为什么自信》
激扬我们的雄心壮志(人民论坛)——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⑨
激扬我们的雄心壮志(人民论坛)——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⑨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