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姿势:鸳鸯是对兄弟,千金原本是男的,老头子在过去专指乾隆

2019-01-08信息快讯网

涨姿势:鸳鸯是对兄弟,千金原本是男的,老头子在过去专指乾隆-信息快讯网

【导读】“鸳鸯”原来是指兄弟,“家贼”是豢养的刺客,而“笨蛋”本来无关愚笨,“千金”本是男儿身,“滑稽”是一种酒器,“翡翠”是一种鸟,“风调雨顺”是指四大金刚,“犬子”来自司马相如的小名,而“门外汉”说的竟然是苏东坡……重返语文的历史现场,检点如今我们常用的近200个词语诞生的最初模样,许晖创作的《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让我们一路追随它们进化的脚步,看到这些美丽的方块字如何鲜活地演变到今。


“笨蛋”,原来是这个意思

今天的“笨蛋”一词是个语感非常重的日常用语,一个人被别人骂作“笨蛋”,一定会勃然大怒。在某种程度上,“笨蛋”等同于白痴,都是指智商极其低下的人。

不过在古代,称呼一个人为“笨蛋”和智商却毫无关系,“笨”甚至还是一种造纸的原材料呢。

《说文解字》说:“笨,竹里也。从竹,本声。”徐锴进一步解释道:“笨,竹白也。”《广雅·释草》解释得更加详细:“竹其表曰篦,其里曰笨。”朱骏声先生进一步解释说:“谓中之白质者也。其白如纸,可手揭者,谓之竹孚俞。”综合以上注释,可见“笨”是竹子的里层,是竹子杀去青皮后留下的部分,是一层白色的薄膜,像纸一样又薄又白,可作造纸的原材料。东汉蔡伦造纸,最早的原材料非常简陋,计有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后来的人才使用“竹白”作原材料。因为史书要在用“竹白”造的纸上书写,因此后人就把史书称为“竹白”,即“笨”。

“笨”的这一原始语义到了魏晋时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据《晋书·羊曼传》附《羊聃传》记载,有四位大臣通过评比,选出了当时的“四伯”:大鸿胪江泉因能吃而被称为“谷伯”,豫章太守史畴因“大肥”而被称为“笨伯”,散骑郎张嶷因狡妄而被称为“猾伯”,羊聃则因凶暴而被称为“琐伯。”这是比附上古时期的“四凶。”其中“大肥”即指身体肥大,行动不灵巧,这类人被称作“笨伯”,可见此时的“笨”已经转义成了笨重的意思,但是仍然没有和智商低下联系在一起。

到了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领袖葛洪的门人向他请教天下的恶人都有哪些种类,葛洪列举了“悖人”、“逆人”、“虐人”等数十种恶人的种类,其中说:“杖浅短而多谬,暗趋舍之臧否者,笨人也。”在葛洪看来,笨人是指那种见识浅陋,谬误百出,又不懂得善恶得失的人。

这种人当然是愚蠢的人。直到这时,“笨”才和智商挂起钩来。

清人李鉴堂所编《俗语考原》一书中说:“山东人谓粗鲁人曰体汉,体与笨同”。“体”在古代和身体的“醴”字是两个字,意思是“劣”,又指粗笨。笨汉当然智力低下,可见民间俗语已经把“笨”的意思定型了,以至慢慢和“蛋”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笨蛋”一词。

“睡觉”原来指睡醒了

今天口语中的“睡觉”一词指睡眠,去睡觉即赶紧去睡着的意思,可是在古代却恰恰相反,“睡觉”是睡醒了的意思。

古代表示睡觉的字眼很多,而且分工非常细。坐着打瞌睡叫“睡”;闭上眼睛,但是不一定睡着叫“眠”;躺在床上睡觉叫“寝”;伏在矮几上睡觉叫“卧”;睡着了叫“寐”;睡醒了叫“觉”或“寤”。

下面举例说明每个字眼的用法。

《战国策·秦策一》:“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这是说苏秦坐着读书,想打瞌睡的时候,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商鞅第一次拜见秦孝公的时候,秦孝公对商鞅的议论不感兴趣,“孝公时时睡,弗听”,这里也是坐着打瞌睡的意思。魏晋以后,“睡”这个字才用来表示睡着。

“竞夕不眠”,指整个夜里都闭着眼睛睡觉,但是却睡不着。

《礼记·曲礼》规定:“寝毋伏。”如果要“寝”,不能伏在桌子上,要躺到床上去睡。孔子之所以批评自己的学生宰予朽木不可雕,就是因为“宰予昼寝”,大白天却跑到床上去睡觉了。假如宰予只是“睡”(坐着打盹儿)一会儿,或者趴在桌子上小“卧”一会儿,估计孔子也不会这么生气。

《孟子·公孙丑下》:“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这是说有位客人来跟孟子说话,孟子不理他,伏在矮几上睡觉了。客人很生气,指责孟子为什么“卧而不听”,可见“卧”只能用于伏案而睡。

《诗经》中有“夙兴夜寐”的诗句,形容早起晚睡,非常辛苦。《春秋公羊传·僖公二年》:“寡人夜者寝而不寐。”躺在床上睡觉,但是没有睡着。

《说文解字》:“寤,寐觉而有言日寤。”按照许慎的说法,“寤”是指睡醒了开口说话。《诗经·关雎》中的名句“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就是指不管是睡着了还是睡醒了都在追求。“悟”和“寤”是通假字,因此“觉悟”一词最初的意思即指睡醒了,后来才引申为领悟,开悟。

“睡觉”何时连用已经不可考了,不过唐诗中已经大量使用“睡觉”一词,而且全部都是睡醒了的意思,从来不把睡着叫作“睡觉”。裴度《凉风亭睡觉》:“饱食缓行新睡觉,一瓯新茗侍儿煎。”刚刚睡醒,就看到侍儿已经煎好了新茶。白居易《长恨歌》:“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杨贵妃刚刚睡醒,花冠还没有整理好就下堂来了。白居易《睡觉偶吟》:“官初罢后归来夜,天欲明前睡觉时。起坐思量更无事,身心安乐复谁知”。天还没有亮就醒了,起来坐着思考问题。明代的“睡觉”一词也是指睡醒。《二刻拍案惊奇》卷八《沈将仕三千买笑钱  王朝议一夜迷魂阵》:“快去朝议房里伺候,倘若睡觉,亟来报知,切勿误事“。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进入睡眠状态,睡着了开始被人们叫作“睡觉”。语言的演变真是神奇!

“三长两短”原来是捆棺材

在中国人的日常口语中,“三长两短”属于委婉语,人们忌讳直接说死亡,而是委婉地用“三长两短”来代替。“三长两短”同时还指意外的灾祸或者事故。这个成语为什么会具备这样的含义呢?相信很多人都不清楚。

原来,在古代,“三长两短”竟然指棺材的捆缚方法!

《礼记·檀弓上》对棺材的形制有这样的规定:“棺束,缩二,衡三;衽,每束一。”孔颖达对这种形制进行了详尽的解释。

棺束:“古棺木无钉,故用皮束合之。”古时候的棺木没有钉子用,于是就用皮革将棺材和棺材盖捆束在一起,这就叫“棺束”。

缩二:“缩,纵也,纵束者用二行也。”纵的方向木板短,因此只需捆两道即可。

衡三:“横束者三行也。”“衡”和“横”是通假字,横的方向木板长,因此必须捆三道。

衽:“小要也。其形两头广,中央小也。汉时呼衽为小要也。”“衽”本来指衣襟,是衣服两片的连接处,因此引申为连接棺盖与棺木的木楔,两头宽中间窄,作用是“既不用钉棺,但先凿棺边及两头合际处作坎形,则以小要连之,令固棺”。将“衽”插入棺口两旁的坎中,使盖与棺身密合。“衽”的位置恰是整个棺木的中部要害,因此汉代时又称作“小要”,“要”和“腰”是通假字,比附于人的腰部。

每束一:“并相对每束之处,以一行之衽连之,若竖束之处,则竖着其衽以连棺盖及底之木,使与棺头尾之材相固。”其意甚明,皮革捆束的每一道都用“衽”连起来,衽与皮条联用,就是为了紧固棺盖。这就是“三长两短”最初的出处。到了后来,人们开始使用钉子将棺材和棺盖钉合起来,既方便又快捷,不仅“衽”被逐渐淘汰,而且捆束的皮绳也随之消失了。但是“三长两短”这句话却流传了下来,继续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用语中,只是再没有人知道它为什么作为死亡的委婉语使用了。另外,随着火葬制度的实施,连棺材都将会弃之不用,那时就更不会有人懂得“三长两短”的来历了。

“上当”原来是上当铺

“上当”是指中了别人的奸计而受骗吃亏,尽人皆知,但是为什么把受骗吃亏叫作“上当”呢?相信很多人都不清楚。

关于“上当”一词的权威解释来自清朝学者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一书。在“自上当”的条目中,徐珂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江苏清河有个非常富有的王氏家族,他们最大的生意是在城里开的当铺,经过几代人的经营,当铺的规模越来越大,王氏家族也越来越富有。子孙繁衍,家族中很多人都靠当铺吃饭,源源不断地把巨资都投进了当铺中,成为当铺的股东。但是王氏家族中的人都不擅长或者不耐烦具体的经营事宜,他们历来的做法是公选一个职业经理人代替家族来打理当铺的具体营业。到了光绪年间,家族公选的职业经理人叫王锡祺。王锡祺是一位历史地理学家和藏书家,字寿萱,自号书楼为“小方壶斋”,辑刊有《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行世,至今对考证古地理还很有参考价值。

涨姿势:鸳鸯是对兄弟,千金原本是男的,老头子在过去专指乾隆-信息快讯网

王锡祺乃是一位学者,精力都集中在了刻书、藏书上,哪里还能在当铺的经营上动脑子呢。王氏家族的人认为王锡祺主持当铺多年,一定收益良多,才有更多的金钱用在刻书、藏书的事情上,就很嫉妒他。这些股东们想了一个馊主意,将自己家里有用没用的东西都拿到当铺里去典当,预先估算的价格一定高于实际价值。当铺的伙计们一看股东们亲自来典当,哪里敢驳回股东们自己定的高价呢,只好按照股东自定的高价如数给付。一来二去,当铺的资本渐渐就被抽空,王锡祺没办法,只好靠借贷维持当铺的运营。时间长了,当铺终于宣告破产。

清河的人为此编了一句顺口溜:“清河王,自上当。”讽刺王氏家族自己上当铺典当,最终导致破产。从此之后,民间就把受骗吃亏称为“上当”,殊不知最早的“上当”是“自上当”。

“马虎”为何形容粗心

人们常常用“马虎”这个俗语形容人办事草率或者处理事情粗心大意。马和虎这两种动物怎么能够连用表达这个意思呢?最流行的说法是宋代有位画家,作画时往往随心所欲,别人都不知道他画的到底是什么。有一次,他刚画完一个虎头,有人来请他画马,他随手就在虎头后面画了一个马的身子。来人很疑惑,问他你这画的到底是马还是虎,画家很干脆地回答道:“马马虎虎!”大儿子也来问父亲画的是什么,画家说是虎,小儿子来问,他又说是马。画家对两个儿子“马马虎虎”的回答不久就遭到了报应。大儿子外出打猎,看到一匹马,误以为虎,一箭就射死了马,画家不得不赔偿马主人的损失;小儿子更惨,见到一只老虎,误以为是马,上去就要骑,结果当然被虎吃掉了。画家非常伤心,对自己的“马虎”答案非常自责,于是烧了画,写了一首诗:“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马虎”一词就此流传了下来。

这个故事在古籍中找不到出处,估计是哪个地方的民间故事,不能作为“马虎”这个俗语真正的词源。值得注意的是《聊斋志异》中有个故事,也许是“马虎”一词的真正源头。

这个故事在《聊斋志异》卷十一,篇名是《牛犊》。故事讲的是:楚地有个农民去赶集,回来的路上遇到了一位相面大师,两人寒暄了一会儿,大师忽然说:“我看你气色不对,三天内既失财又会被官府惩罚。”农民很生气,回答说:“我生平从来不和人争斗,而且税也纳完了,怎么可能受刑呢!”相面大师说:“那我就不清楚了。不过气色这玩意儿是不会说谎的,还是谨慎一点为好。”

第二天,农民赶着水牛犊到野外放牧,刚好有一匹驿马经过,这只水牛犊大概眼睛近视,远远望见还以为是只老虎呢,勇猛地冲了上去,结果将驿马抵死了。骑马的差役把农民抓到官府里去,官府打了农民一顿,又让他掏钱赔偿,果然应了相面大师的预言。

这个故事很奇怪,因为我们从来没听说过牛见了老虎就要冲上去搏斗,蒲松龄生怕我们不相信,在故事的结尾说道:楚地的水牛见了老虎就会搏斗,因此牛贩子夜晚露宿的时候,就躲在水牛围成的圈子里,老虎来了就会被水牛赶走。看来楚地的水牛不怕老虎。

蒲松龄没有说这个故事就是“马虎”的来源,不过认马为虎确实很“马虎”,后人也许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灵感,才发明了“马虎”这个俗语。

“老头子”原来专指乾隆

“老头子”是个民间俗语,年老的男子通常被称为“老头子”,老夫老妻之间,妻子也可以昵称丈夫为“老头子”,帮会里面的首领也常常被称为“老头子”。可是,鲜为人知的是,这个词最早却是对乾隆皇帝的专用称呼。

纪昀,字晓岚,是清代著名的学者,学识渊博,才思敏捷,深为乾隆皇帝所激赏,任命他为《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晓岚最有名的著作是《阅微草堂笔记》。

纪晓岚身体肥胖,所以最害怕的就是夏天,一到酷暑季节,人们常常看见纪晓岚身上的衣服总是湿漉漉的,不知道内情的人还以为他掉进了池塘里呢。

在南书房陪同乾隆皇帝吟诗作画虽然是荣耀之事,但纪晓岚却视如畏途,因为里面太热,自己汗流浃背的样子实在太过狼狈。因此一出了南书房,纪晓岚第一件事就是直奔旁边的便殿,把湿漉漉的衣服脱个精光,纳完凉后才出门回家。

乾隆皇帝听贴身的太监说过纪晓岚的这个习惯,有一次想故意戏弄纪晓岚,趁纪晓岚和别的大臣们在便殿里裸体聊天的时候突然出现在了便殿。一看皇帝驾到,大臣们赶紧手忙脚乱地穿衣服,偏偏纪晓岚是个近视眼,乾隆走到跟前才看见,这时已经来不及穿上衣服了。纪晓岚就这样赤裸着肥胖的身体跪在地上,不停地喘息着,一动不敢动。乾隆皇帝一直待了两个小时,坐在那里不言不语。纪晓岚终于忍不住了,跪在地上偷偷张望,可是看不清乾隆到底还在不在殿里。过了一会儿,纪晓岚实在忍无可忍了,小声问身边的大臣:“老头子走了没有?”众人大笑,乾隆皇帝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乾隆命太监为纪晓岚穿上衣服,吩咐他跪在地上,问道:“你为什么如此轻薄地称呼我?太过无礼!今天你必须说出个子丑寅卯,否则就砍了你的头!”

纪晓岚回答道:“‘老头子’不是我的发明创造,京城里的人都这么称呼您。大家都称陛下您‘万岁’,‘万岁’还不老吗?皇帝又叫‘元首’,‘元首’不就是头吗?皇上是天之子,而又以万民为子,因此叫‘子’。合称‘老头子’。”

听了纪晓岚的这番诡辩,便殿里哄堂大笑,乾隆皇帝也笑得合不拢嘴。纪晓岚既为自己解了围,顺便也大大地拍了乾隆皇帝的马屁,真是机智,弄得乾隆皇帝没办法怪罪他。从此之后,这个词就在人们的日常口语中流行起来了。

“乔迁”不能用在自己身上

一家商店开业,门前海报赫然写着:“庆贺本店乔迁新店,特举办买一赠一活动。”这个“乔迁”用得可真是错到家门口了。

“乔迁”一词,源于《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意思是:鸟儿飞离深谷,迁到高大的树上去,也就是说从阴暗狭窄的山谷之底,忽然跃升到大树之顶。由此可知,“乔迁”之“乔”,即高大的树木,属名词。因此,古人又将“乔迁”写作“迁乔”,如刘孝绰《百舌咏》:“迁乔声迥出,赴谷响幽深。”李峤《莺》:“写啭清弦里,迁乔暗木中。”郑夑《咏莺》:“高风不借便,何处得迁乔。”从这些诗句,我们可以比较准确地理解“乔迁”的意思。

现在人们用“乔迁”比喻人搬到好的地方去住,常用于祝贺别人。但用在自己身上就不很妥当,就像“令尊”一词,只能用于对方的父亲,用在自己身上就贻笑大方了。另外,“乔迁”还可以表达“官职升迁”之意。如,唐代张籍就有诗写道:“满堂虚左待,众目望乔迁。”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迁乔”还是“乔迁”均为不及物动词。只能说乔迁,如“乔迁之喜”、“祝贺乔迁”,不能说“乔迁新居”、“乔迁新址”、“乔迁新店”。若非要突出新居,可说“喜迁新居”。

“哄堂大笑”原来是出自一项有趣的制度

许多人同时发声叫“哄”。“哄堂”出自唐代御史台一项有趣的制度。据唐人赵璘所著《因话录》记载,御史台是监察机构,共分三院:台院,殿院,察院。御史台的最高长官由正三品御史大夫出任台长,副长官的官衔是知杂事侍御史,也叫“杂端”。御史台有自己的厨房,吃饭时大家都集中到公堂,如果没有公事要讨论,同僚们都只是互相拱手作揖而已。如果有公事要讨论,就要按照官衔的等级分主次坐好,即使每个人都举着筷子,也不能说笑,正襟危坐。吃完饭后,由“杂端”主持,开始讨论本台的公事,谁谁谁犯了什么错,秘书详细记录下来。因为都是同僚,讨论过程中免不了出现一些令人发笑的事情,但是任何人都不能笑,只有“杂端”失笑的时候,大家才能跟着一起大笑,这叫“哄堂”,这种情况下笑的人免于处罚。“哄堂”也写作“烘堂”。“烘堂大笑”一语则出自欧阳修所著《归田录》一书。欧阳修讲了一个很好玩的故事:五代时,冯道、和凝二人同朝担任宰相,有一天在中书省的官署中,和凝询问冯道脚上新买的靴子花了多少钱,冯道抬起左脚对和凝说:“九百文。”和凝性子偏急,立刻回过头去训斥随从说:“我的靴子怎么花了一千八百文!是不是你小子贪污了!”絮絮不休唠叨了半天。这时,冯道又抬起右脚,徐徐对和凝说道:“这只靴子也是九百文。”众人“烘堂大笑”起来,弄得和凝非常尴尬。欧阳修评论道:“宰相如此,何以镇服百僚。”

涨姿势:鸳鸯是对兄弟,千金原本是男的,老头子在过去专指乾隆-信息快讯网

欧阳修在同书中还记载了他和梅圣俞、范景仁等六人诗酒唱和的场景。六人群居终日,天天都举行赛诗会,“间以滑稽嘲谑,形于讽刺,更相酬酢,往往烘堂绝倒,自谓一时盛事,前此未之有也”。

“烘”和“哄”是通假字,因此后人便用“哄堂大笑”取代了“烘堂大笑”,形容满座的人听到诙谐有趣的故事时同时大笑的情景。

摘自《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

作者:许晖

编辑:卫中

责任编辑:卫中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