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教师”频现,当下学术界福兮祸兮

2019-01-11信息快讯网

“网红教师”频现,当下学术界福兮祸兮-信息快讯网

▲张汝伦

嘉宾:张汝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采访:樊丽萍(报记者)

时下,综艺类节目收视率节节高升,无论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古诗词类电视综艺节目、科技真人秀节目,还是网络自制综艺节目,一些大学教师开始参与其中。比如2018年火爆的“奇葩说”,薛兆丰、熊浩、陈铭等一批人气辩手的身份都是大学教师。随着综艺节目的热播,不少象牙塔里的学者逐渐成为流量担当和网红。

“网红教师”频现,当下学术界福兮祸兮-信息快讯网

2017年3月23日,河南郑州,被网友称为“神嘴”“网红”的考研教师张雪峰在河南工业大学举办考研培训讲座,吸引千余学生听讲

仔细观察,如今出自大学校园的“网红教师”确有不少。除了客串综艺选手迅速名声大振之外,从音频课到短视频,互联网平台也成为了一些大学教师一夜成名的渠道。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名言几乎定格了公众对于大学的印象。学术大师难出,“网红教师”频现,这种现实的反差,究竟凸现出当代学术界的哪些深层次矛盾,又给大学带来了哪些挑战?日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张汝伦就这些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报:越来越多大学教师跻身“网红”,人们在记住他们名字的同时,或许也通过他们的表现刷新了对“知识分子”的印象。对此,您怎么看?

张汝伦:大学是治学之所,教书育人、从事学术研究,是大学教师的本分。对学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做出有分量、有水平的研究,人文社科学者的最高目标应该是努力留下传世之作。一批至今仍然活在我们心中的大师、大家,无不是这样兢兢业业治学的知识分子。

现在的问题是,少数学者身在大学,顶着教师的身份,却没有把自己界定为学者。这种“学者失去身份界限”现象之所以产生,究其根本,和现行大学评价机制有关,也是学术圈浮躁的表现之一。

为什么如今不少留校没几年的青年教师,不是抓紧时间老老实实做学问,而是忙着在各种公众媒体或互联网平台上露脸、亮相?我想,其根本原因是,他们希望找到一条获得外界认可的捷径。

学者的学问做得好不好、有没有真本领,过去在读书人心里自有一杆秤,学术圈也有公认的口碑。而现在,大学的评价制度很多时候是量化的,有时甚至还需要外界(非学术)提供证明。所以,现在大学教授普遍很忙。有人把大量时间用在和治学无关的校外事务上,急于成名;也有人忙着到处开会,混脸熟、混圈子,说到底,也是希望在获得外界认可中尽快出名……

现在大学里还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流行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冠名”,犹如商家促销。比如“某某王子”“某某男神、女神”之类。这当然和老师本人没有关系,但大学若流行这样的称呼,则也反映出现今校园的肤浅之处。学生知道一位老师,如果不是因为他治学了得,而是因为他头顶泛娱乐化的光环——如果我们的大学鼓励这种现象,则大学的学术品质就堪忧了。

报:有人说,“网红教师”现身综艺节目或参与互联网平台节目的录制,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知识的传播渠道,您赞同这种观点吗?

张汝伦:学者通过媒体平台传播知识、从事科普宣传,那肯定是好事。大学教师从事一定的社会服务,获取相应的报酬,也无可厚非。但现在的问题是:一些所谓的“网红教师”不是在传播知识,而是在简化知识,甚至有时候是在歪曲、糟蹋知识。通过这种方式谋利,那就很不应该了。

据我了解,现在一些互联网平台节目名义上是弘扬文化、传播知识,制作方似乎也很尊重知识分子,提供的报酬有时高到让人难以拒绝。但通常,给出如此高报酬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学者必须按照节目制作方的要求讲故事。简单来说,就是大家喜欢听什么,学者就要讲什么。

所以,在参与这类活动的过程中,学者的身份变质了。他们是去迎合而不是去引导大众,这就是为什么不少文化综艺类节目频频遭到专业人士批评的原因。

报:一些年轻学者忙于出名,一些教授忙于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若把这些现象叠加在一起考虑,其中折射出的是否就是当代学者的集体焦虑?

张汝伦:做学问最是急不得,尤其从事基础研究,需要有长时间坐冷板凳的精神。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现在要让年轻人老老实实地践行这一点,确实有点难。因为他们面对的诱惑太多。今天,一个老实本分做学问的人,无论是增加个人收入还是提升校内外认可度,都不如懂得“走捷径”的同行来得快。如果大学始终无法从评价体系和制度上扭转这种倾向,就无法打消学者内心深层次的焦虑。

急功近利是治学的大敌,而为什么今天很多青年学者做事都显得很着急,太急于出名,一个原因恐怕就是大学现行考核机制使然吧。

举一个例子。最近几年,文史哲领域的年轻学者,有勇气从事相对冷门的古典研究的明显少了,更多人都在往现当代研究方向去挤。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求快、走捷径的表现——周期长、产出慢、难度高的学问不太有人愿意去碰,更多人希望能够找一个切口小的问题或时髦流行的话题开展研究,以期尽快取得成果。

当然,现当代研究也很重要,但我们的传统文化要延续,中国文化要“走出去”,更需要一批学术精英下功夫做出让人心悦诚服的成果。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上的地位今非昔比;建立与中国政治经济地位相称的文化地位,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学术界必须要有人有定力,不去凑热闹、不去赶时髦、不为眼前名利所诱。未来的学术希望,也就在这样的人身上。


采访:本报记者 樊丽萍

编辑:周辰

来源: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少女Tara遭枪杀,伊拉克网红女性的生死选择题
偷窥密码、反复转账,70岁老教师存款被学生掏空
网红餐饮“红”下去需要“精细极致”
于漪:用语言黏住学生的“草根”教师
应对阅读碎片化趋势,北大教授李猛建议大学提供必要的学术训练:提升年轻一代阅读“消化能力”
最新!港澳台居民在内地(大陆)可申请中小学教师资格
因为韩剧而成为网红食物的韩国泡面,在现实中折射了年轻人的困窘生活啊!
“洁净旅途”给春运增添更多温馨
新年首“发”!我国成功发射“中星2D”卫星
接受外国人报奖,学术不端“一票否决” 《上海市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发布
【中国那些事儿】洋“网红”看好中国商机 美媒:紧跟潮流挖掘优质内容才有竞争力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9》: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当佘诗曼遇上“网红滤镜”秒变蛇精脸!昔日被嘲“电驴”,如今凭《延禧攻略》演技成为网友心中的白月光
教师即将放假,又惹争议!居然有人建议教师应无薪放假,你怎么看?
被喷学历低、作秀,这个中国“网红”凭什么吸粉40万,还获全世界点赞?
演出现场遭遇观众大喊“听不见” 著名男高音指责欧洲网红音乐厅“华而不实”
资深教授差评“网红教师”,但喜欢做学术又不只顾自己躲进小楼成一统,这难道不是学者的责任?
清华大学: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李学勤先生,是中国学术界的重大损失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