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私人定制,学生能承受“选择之重”吗?

2019-01-11信息快讯网

教育私人定制,学生能承受“选择之重”吗?-信息快讯网

在教育界,学校的定位成为越来越值得讨论的话题。步入数字化时代,知识获取的模式在变,教育在变,学校也必须跟着变。

学校应该是怎样的存在?在笔者来看,学校应当由选择来定义,因为学校中充满了诸多的选择,学校改革的最大亮点是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比如,在新高考“3+3”的模式下,学生可以有20多种不同的选考科目组合。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减少必修课,增设选修课,学生有更多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走班制”的实施,学生可以享受个性化的教育,人人拥有不一样的课表……

伴随互联网的发展,学校正逐步进入私人定制时代。有选择诚然是好事,但并非越多越好,关键是学生如何进行选择以及学校如何帮助学生进行选择。

一切由自己做主,也意味着一切由自己负责

自从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学校教育越来越制度化,学校像工厂,教师像工人,学生像产品。学校里的课程都是必修的、固定的。如今,随着人类进入后工业社会和互联网时代,这种情形将一去不复返,“以学生为中心”成为学校的新理念。在此背景下,教育体制更加灵活了,学校教育更加个性化了,课程选择也更加多样化了,更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发展需求。

选择确实能够带来诸多好处。学生选择能够激发竞争,竞争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对于学校提供的丰富多彩的课程超市,学生既可以选择“套餐”,也可以选择“自助餐”,各自追求自由的兴趣爱好。学生和家长的选择不断增多,自主权、控制权和自由度也随之增大。从这个角度来说,有选择当然是好事。

但是,选择多样化并不能保证最好的结果,选择并非越多越好。如果选择过多,选择的自由最终会变成选择“自虐”。

按照理性主义所坚持的“经济人”的假设,一般认为人是理性的,可以做出最好的决策。几乎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会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或者说做出至少比别人更好的选择。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人并非只是“经济人”,同时也是“社会人”,人并非任何时候都是理性的,决策经常伴有不确定性。选择太多,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当选择数量持续增加,学生选择的消极作用就会显现,对教育的满意度反而会下降,最终导致学生放弃选择权。穷尽一切可能的选项,造成信息成本大量增加,费时费力,压力增大,焦虑感上升,要承担的心理风险也就越大。可以说,过多的选择会占据原来可以用于其他事情的时间和精力,人们可能会因为做决定的过程更艰难而感到沮丧。因此,与其盲目崇拜选择自由,我们更应该问问自己,这种选择自由是让我们过得更好还是更糟,是让我们变得更灵活还是更被动,是增强了自我还是削弱了自尊。

教育者们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选择权利的增加也意味着责任的转移。学生个体将承担比以前更多的责任,一切由自己做主,也意味着一切由自己负责。他们被迫在还没有能力作出明智决定的学业发展阶段,就要独立自主选择所要接受的教育。在缺乏足够的信息、缺乏明确的自我判断力和针对性指导的情况下,学生能够承受这些“选择之重”吗?

选择一个就意味着放弃另一个,这就是机会成本。我们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包含机会成本,选择越多,机会成本就越大。当我们意识到机会成本越大,被选中的选项带来的满足感就越低。增加选项产生的机会成本会让选择的满足感大跌,甚至会让人沮丧。心理学上有一种“决策后懊悔”的现象,即在做出一项决策后,常常对自己的决定产生怀疑,总是觉得那些被拒选项比自己选的好,这也会降低学生的满意度。

学校要成为选择的“设计者”,为学生创造一种便于选择的环境

当学生需要做出困难或复杂的选择决策时,或者说,在学生没有足够的反馈信息和学习机会时,最需要学校的“助推”。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泰勒就曾建议用“助推”策略来改善人们的最终决策,就是既不采用专制的命令方式,也不采用自由主义放任方式,而是采取一种“自由开明式家长”的选择方式,即在不牺牲人们自由选择权的前提下,运用“助推”的方式来引导大家。

用在学校教育领域,“助推”是一种用预设的方式去改变学生的选择,或改变他们的动机和行为,意在选择时助学生“一臂之力”,避免采用简单粗暴的强制命令方式。

“助推”与命令有明显的不同。比如,学校食堂里把健康食品摆放在与学生视线平齐且方便拿取的地方,而把垃圾食品放在不显眼且不便拿取的地方,这就是助推;而禁止消费垃圾食品则是命令。再如,倘若以简单的强制手段让胖学生节食减肥,肯定不妥;如果通过用缩小盛饭的容器来减少学生的进食量,从而帮助其减肥,这就是助推。

学校给予学生的选择越多,就越需要给他们提供帮助,而且越简单越好。因此,学校要成为选择的“设计者”,为学生创造一种便于选择的环境,实施“助推”策略。

第一,信息助推,如信息披露、信息可视化、警示信息、提供及时反馈等。例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仅在班级墙上张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标语作用有限,而如果在学生作业本或成绩单上标注大家的成绩对比,出于同伴的压力,很多人就会更自觉地努力学习。就像跑步机上实时显示的热量消耗数据,让我们不必等到运动三天之后站上电子秤才知道结果,这无疑会鼓励我们持续运动。

第二,改变问题框架,如教师语言表达中的正负措辞、显示或隐藏机会成本等。例如,当一名学生准备报考某高校时,教师告诉他,“100个曾经报考的学生当中,成功率是80%”,而另一位教师则说“100个曾经报考的学生当中,失败率是20%”,哪种表达更能鼓励学生?显然,前者的正向表达更能激发学生的信心。

第三,改变选项设计,如设置默认选项、改变选项顺序等。简化操作程序,提供类似“傻瓜操作”的方式和简明的菜单,可以助推学生做出选择。就像电脑软件的常规安装或自定义安装,学生会感觉(无论对错)默认选项是被设计者认可的选择,也往往被看作是最佳选择。建议尝试智能分配的助推方式,为有选择障碍的学生设置一个快捷的默认选择。

通过这些“助推”策略,学校可以帮助学生做出更好的选择,以降低选择失败的风险。“助推”策略对于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它应当成为学校保护弱者的一种工具。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相关链接

学生该如何应对选择?

建议一:做一个选择者,而不是捡拾者。

美国心理学家施瓦茨在《选择的悖论》中指出,选择者是在决策前积极思考各个选项的人,知道何谓重要、何时重要,以及如何主动进行选择,所考虑的是在具体选择中孰轻孰重,以及所做决定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后果。

选择者善于从积极的角度进行思考,而捡拾者只能被动地做出挑选,随波逐流,抓住什么算什么,也只可能顾及短期利益,缺乏长远规划。

建议二:做一个满足者,而不是最大化者。

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在《选择适当的池塘》中提到,我们社会生活的质量取决于我们渴望成为哪个池塘里的大鱼。如果只有一个池塘,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地位跟别人进行比较,那么绝大多数人都是失败者。如果有多个池塘,在我们自己的池塘里,每个人都可以是成功者。让自己快乐和幸福的方法,就是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池塘”。

可见,最大化者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追求绝对的最佳选择,这就需要穷尽所有的选项,并一一作比较,再做出理性决策。最大化者总是朝着“最好”努力,但几乎永远无法对最终的选择感到满意,对生活的满意度较低,更不快乐,更不乐观,因为容易吹毛求疵,求全责备。满足者是一个懂得满足的人,认为“够好”即可,并为自己的选择感到满意,拥有知足常乐的心态。满足者更容易幸福,更乐观,更自信,能够应对选择过多导致的焦虑,不与别人进行比较,不容易感到后悔。


作者:黄忠敬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许琦敏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查询个税发现学生“被入职” ,闵行警方抓获3名犯罪嫌疑人
“从MIT退学是我做过最棒的事”这个学生说:永远别为改变而羞愧
“名嘴”汪涵和90岁高龄“改革先锋”于漪同台:让教育“被动”一点,让学生“主动”一点
小学生毕业赠言多是“祝你成为富婆、总裁!”于漪痛批:学生为什么而学?
百岁大师!他是我国船舶行业第一位院士,他的学生有“潜艇之父”黄旭华、航母总设计师“朱英富”、“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
上海浦东升级“15分钟服务圈”:从教育卫生到健身出行全搞定
教育部出台高校自主招生新政:严控规模 压缩招生名额
这份“暖”正是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不能选择,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四十周年纪念会重要讲话
教育最大的骗局:叫释放孩子的天性
少女Tara遭枪杀,伊拉克网红女性的生死选择题
2018年的贺岁档,专业观众对《来电狂响》最满意,普通观众的选择是……
青春电影 《狗十三》刷屏:“原生家庭”只是起点,后天努力才能决定未来
《春天的画卷·纪念改革开放40年连环画集》亮相北京图书订货会
教育部:2018年大学招生专项计划共录取10.38万寒门学子
采光好,学生成绩可提高21%!学校的光照环境对学生到底有多重要?
上海春考英语走向世界?专家说:要认清上海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水平!
世界新首富贝索斯离婚的“家庭通识教育”:如何和孩子谈论离婚?
教育部通报:给予两高校研考自命题事件有关校级领导处分
好嗨呦,膜拜!这位校长带全校小学生跳鬼步舞:没人会我就自己教
CBA星锐队惜败于“大学生联队”,学生球员已赢得更多尊重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直言:直接给学生59分,老师没有错,但心里有学生吗?这是教育吗?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9》: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视频直击|这家德系汽车品牌为何选择把旗舰产品全球首发放在上海?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