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644件汉代微缩宫廷档案重见天日!《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出版

2019-01-19信息快讯网

57644件汉代微缩宫廷档案重见天日!《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出版-信息快讯网

▲该书主编刘庆柱研究员(中)与副主编李毓芳研究员(右)、刘瑞研究员(左)在中国社科院发布会上合影,主席台前堆摞的黄色书籍即刚出版的《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巨著(部分卷,共计90卷)。

记者近日获悉,经过编著者30多年的整理与研究,上世纪80年代考古发掘出土于西汉皇宫的6万多枚骨签资料——《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已由中华书局出版,汉代微缩宫廷档案重见天日。这部解密“中国首批国家微缩宫廷档案”的巨著,由90卷8开本组成,堆起来一摞摞,堪称目前国内考古学研究中规模最大的一部煌煌巨著。

这部巨著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名义编著,刘庆柱与李毓芳、刘瑞三位研究员分别担任正副主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之一。书中收录了汉长安城未央宫3号遗址(即中央官署遗址)出土的一批骨签,共计64305件,其中刻字骨签57644件。这批骨签是目前考古发现时代最早的具有保存、备查、使用功能的国家级“档案”,收藏这些骨签的未央宫中央官署遗址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时代最早、保存最好的国家级档案建筑遗址。

57644件汉代微缩宫廷档案重见天日!《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出版-信息快讯网

▲新出版的《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巨著封面(之一,共计90卷)。

据悉,本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京主办发布会,对外发布了该院创新工程2018年度24项重大科研成果,《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等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3项重大研究成果首次公开亮相。

汉长安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鼎盛时期——西汉王朝的首都,中国古代著名的都城,也是当时与罗马齐名的世界名城之一。未央宫是汉长安城中的皇宫,西汉一代200多年间全国政治中枢所在,它是中国古代都城中规模最大的皇宫,也是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最为著名的皇宫宫殿建筑群之一。它始建于公元前200年,面积5平方公里,约占汉长安城面积的1/7。

该书主编、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说:“考古发掘出土的这批骨签,以动物骨骼制作而成,其中以牛骨为原料的占绝大多数。从刻字内容来看,一般可分两种:一种是物品代号、编号、数量、名称、规格等,另一种是年代、工官或官署名称及其相关各级官吏、工匠之名。从骨签刻文纪年来看,我们推测它的时代上限应在文帝‘前元’以后,下限应当在西汉晚期。”

57644件汉代微缩宫廷档案重见天日!《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出版-信息快讯网

▲刘庆柱研究员在中国社科院创新工程2018年度重大科研成果发布会上。

刘庆柱表示,《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对骨签刻文内容所涉及年代学、古文字学、职官制度、汉代手工业史、兵器史、档案史、书法史、“国家通用文字”使用与发展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具有创新学术意义,也将进一步促进和深化上述相关学术领域的科学研究。

2000多年前,中国就有简化字

担纲该书主编的刘庆柱与副主编之一的李毓芳是夫妻,今年76岁,也是中国考古学中“汉唐考古”、“中国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的一对老搭档。汉代骨签就是夫妻俩的杰作。俩人1967年从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双双来到陕西,从事田野考古50多年,成果颇丰。退休多年的李毓芳仍不停歇,奔波于考古一线,现为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顾问。

1月16日,在西安市未央区肖里村考古队简陋的民居里,李毓芳向记者谈起了这批骨签的发掘、整理和研究,“我们发掘的这批骨签都是牛骨做成的,共发掘了6万多片,其中5万多片是有字的,目前是空前了,绝后现在不敢说。”她说,出土骨签的3号遗址是国家档案馆,是“河南工官”“南阳工官”“颍川工官”三个方向进贡东西的机构,进贡的东西武器类的比较多。

57644件汉代微缩宫廷档案重见天日!《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出版-信息快讯网

▲在考古队租住的民居,李毓芳研究员向记者介绍骨签中发现的部分简化字。

她告诉记者,“从这批骨签中发现和出土了一大批简化字,解放后我国政府公布了一批简化字,实际上,在汉代未央宫里就有好多简化字,比如‘宁’‘兽’‘万’,骨签上就是这么写的,还有‘与’、‘杂’、‘洁’、‘麦’、‘边’、‘干’、‘归’。这说明我们进行简化字改革是有根据的。”说罢,她拿出一个小本子,向记者一一介绍骨签上的简化字。

57644件汉代微缩宫廷档案重见天日!《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出版-信息快讯网

57644件汉代微缩宫廷档案重见天日!《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出版-信息快讯网

▲出土的部分带文字的骨签。

“2000多年前的汉代,我们就有了简化字,骨签上就出土了!”“这个骨签体现了对中国出土文献的研究,主要在文字学、职官学、年代学、手工业生产体制、向国家进贡的体制......这部书发表了64305片骨签,是首次对中国考古出土文献研究的一部大体量的大部头书,这是我们对国家,对中国考古,对历史、科学的一个很大的贡献,全国点赞的很多。”李毓芳述说着。

数万骨签诞生地是“中央官署遗址”

1月16日下午4点多钟,李毓芳陪记者驱车实地踏访当年出土骨签的3号遗址(即中央官署建筑遗址)。

3号遗址在未央宫西部偏北,西距西宫墙105米,当年的发掘现场已被填埋,如今用矮墙和铁轨等物在地面进行了1:1复原展示。这是一个大型的院落遗址,四周有院墙,院落东西长133.8米,南北宽64.6米,东西居中的地方,一条南北向的排水渠将整个院落“一分为二”。

57644件汉代微缩宫廷档案重见天日!《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出版-信息快讯网

▲刘庆柱、李毓芳夫妇在中国社科院创新工程2018年度重大科研成果发布会合影。

重返昔日的“战场”,李毓芳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她拖着两条病腿,一瘸一拐地挪动。她的左腿半月板撕裂,裹着皮护膝;右腿三年前动过大手术,置换了全套髋关节。“我这腿里楔进了大钉子,整个髋关节全换了,现在全是假的。能恢复到这程度就算不错啦。70多岁做的手术,有好多人都坐着轮椅,走不了路了。”说完,她咯咯地笑。

57644件汉代微缩宫廷档案重见天日!《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出版-信息快讯网

▲在未央宫遗址3号建筑遗址地面复原展示区,李毓芳向记者介绍骨签出土时的情形。

李毓芳介绍道: “这就是中央官署建筑遗址、国家档案馆,骨签就出在墙根儿下,东西两个院落都有,但西院出土少,东院多。西院被平整土地时挖没了。”她告诉记者,“骨签就是国家档案。在这里,我们第一次发现了中国宫廷的微缩档案,是用小刀刻的,那么小的地方最多的6行刻了44个字。”“这是一个传达室,那是楼梯,上二层楼的。你看这一间间的房子,还有天井,这是4个柱子洞支起来的......”“远处880米那高土丘是前殿遗址,有三个大殿,那是汉代皇帝刘邦的办公楼,他们那一朝皇帝都在那儿办公。根据这个位置,我们判断这批骨签应该属于西汉皇室的遗物。”

57644件汉代微缩宫廷档案重见天日!《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出版-信息快讯网

▲刘庆柱、李毓芳夫妇在发掘工地。

通过考古队艰苦努力,3号建筑遗址的发掘清理工作于1987年4月底结束,出土了6万多枚骨签和上千件包括建筑材料、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兵器等遗物。

她说,出土骨签的原址虽然埋在了地下,骨签绝大部分做完了,还有一些小的残片要继续做工作,拼对起来很麻烦,关于骨签的进一步研究后续还有很多工作。

文:报驻陕记者韩 宏

图: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报驻陕记者韩 宏

责任编辑:朱辉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