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是立体的“雕塑”,
是二维画面。
但这并非杂乱无章的拼接,
也不是只顾颜色的随意摆放,
而是在一层一层的搭建中暗藏玄机。
Tom将内容、意义、形象融为一体,
这样的结合让每个画面背后都有另一个故事。
Tom Deininger,
用垃圾在创造视觉艺术作品。
这种玩法类似于拼贴画,
也就是在平面空间中,
把纸、织物或者其他人造材料粘贴到画布中,
然后拼接创作出新的图像。
在画布上勾勒出底稿,
将收集的垃圾分门别类,
再通过Tom的想象力,
把垃圾变成笔触,
形成一幅二维画。
这种艺术形式工程量庞大,
需要创作者拥有极大的耐心,
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
脑洞奇特的Tom通过视错觉的玩法,
将平面的画布转变成了三维空间,
同时形成的图案又是二维画面。
也就是说,
他用一座三维垃圾山,
欺骗你的双眼,
让你以为这是一幅绘画作品。
视错觉艺术作品的制作,
在Tom看来是一件“知道要做的事”。
当别的小朋友把玩具当做玩具的时候,
Tom已经开始了思考。
Tom不喜欢玩玩具,
而是用它们作为创新的催化剂,
他会为汽车和摩托车模型建造跳跃,
为GI Joe人物建造堡垒。
Tom抱着“佛系心态”看待一切,
不用价值等级或它的来源来评判美,
他看到了被遗弃的垃圾与艺术的结合之美。
胶水枪是最好的“画笔“,
他轻车熟路的使用各种材料,
因为将垃圾变成他手中有用的工具而开心。
“一系列有助于某样东西存活下来的突变,
最终定义了一个新物种。”
乐于尝试的态度
让他能源源不断的汲取灵感滋养创作。
可Tom为什么非要用垃圾作素材呢?
原来Tom是一位环保人士。
“我想探寻的是大众消费主义、流行文化
和它们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而垃圾无疑是最好的媒介。”
Tom本人是冲浪的狂热粉,
在作品《海浪》中,
滔天巨浪像是要从画中翻涌而出,
太阳就要被海浪吞没,
海面将阳光折射四散,颇为壮观。
可这并不是美景,
卷起的海浪全是垃圾!
浪花中更没有阳光,
“阳光”是折叠着的黄色玩具。
从侧面看,
垃圾构成的巨浪,
厚重得令人窒息。
海不再是海,
而是被人造垃圾取代了。
这是一幅完全使用彩色塑料碎片的作品,
其中一些还是从海滩上捡到的垃圾。
Tom将垃圾变废为宝,
《海浪》在网上的售价为3万美金,
其中50%会捐赠给海湾拯救计划。
海里的鱼和垃圾,
给Tom创造了“假鱼系列”提供了灵感。
人们丢掉垃圾,
大自然将垃圾交给Tom,
Tom再创造出一个新的“生命”,
这是自然对人类的宽容。
Tom将碎布剪成一个个菱形。
耐心的将菱形碎布变成一片片鱼鳞。
放大了鱼头看,
还有一排假牙。
如果上面这条鱼你觉得还不够逼真,
那你再看看这两条。
这是活鱼标本……才怪!
镜头拉近后你会发现它不但不像鱼,
甚至连完整的眼睛都没有!
这条色彩艳丽的鱼制作方法更为粗暴。
Tom直接在塑料板上面钻了个孔,
再叠加数层材料,
颜色也就一点点透视出来了。
很难想象,
一堆垃圾能拼出如此逼真的效果。
Tom的创作过程就像盖房子。
首先你需要画好底稿,
接着就是在画板上进行简单的轮廓涂写,
线条会成为拼接时的基准线。
然后就要不断填充垃圾,
创作过程中思维发散,
杂志、玩具、娃娃、塑料垃圾……
都是他最爱使用的材料。
Tom运用比例差,
让小人在女人点燃的烟上好奇张望,
既情色又童真。
体操运动员有多厉害?
竟然能站在一根烟上跳跃翻转!
Tom将杂志拼贴与垃圾拼贴结合,
这两只垃圾组装成的机械鹿,
被成千上万只眼睛盯着却浑然不知。
一只巨型的鸟,
猝死在街头,
周边都是好奇抬眼却无动于衷的围观群众。
毛绒绒的兔兔,
是由香烟的过滤嘴黏出来的。
生活垃圾与日俱增,
尤其是塑料制品。
人们图一时便利过度使用塑料,
大自然却要花费几百年去消耗它。
Tom Deininger通过他的视错觉作品,
向我们展示着垃圾的多样性:
被丢弃的垃圾,也可以不再是垃圾。
但细看充斥着垃圾的作品让人头皮发麻,
这是艺术在发声抗议。
艺术的背后藏着更残酷的事实:
大海被垃圾侵蚀、
海洋生活被塑料垃圾迫害;
森林被垃圾取代、
动物被驱逐甚至走向毁灭……
人类制造的垃圾正
不断蚕食着大自然的风光。
今天,
你看到无数美景,
忍不住要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明天,
你看到无数垃圾,
看着满目疮痍的世界还能笑得出来吗?
如果一味纵容下去,
今天你眼中的风景,
被一堆垃圾吞没
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减少使用塑料垃圾,
不乱扔垃圾,
从你我做起。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顾军
来源:艺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