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昌:唤起水乡古镇那一抹浓浓的“年味”

2019-01-30信息快讯网

安昌:唤起水乡古镇那一抹浓浓的“年味”-信息快讯网

腊味酱香就是安昌古镇浓浓的“年味”。王萍摄

放炮仗、包饺子、听社戏、大红福字贴上窗、腊肉香肠挂满堂……小时候熟悉的“年味”对如今的青年和孩子来说是陌生的,是书卷中的记忆。

江南古镇安昌却一直保留着这些老底子的“年味”:酱鸭、酱肉、腊肠、鱼干占领了屋檐、桥廊、路边;坐在乌篷船上,走在石板路上,酱香处处可闻;沿河长廊下,人们品着黄酒吃着腊肠,惬意地说着新年的话题。

屋檐下垂涎欲滴的“年味”最是喜人

位于绍兴市柯桥区的安昌古镇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始建于北宋时期,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其建筑风格传承了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依河而建,全长1747米,素有“碧水贯街千万间,彩虹跨河十七桥”之美誉。来到安昌古镇的人们,都喜欢坐着乌篷船看沿河风情。冬日暖阳下,错落有致的翻轩骑楼,传统特色的店铺作坊,姿态各异的拱桥石梁,古老凝重的台门,幽深僻静的弄堂,古朴典雅,如同穿行在悠久历史长河里。

每到腊月,安昌古镇都会举办风情节,家家户户挂出一串串腊肉、腊肠、腊鱼等,在冬日的阳光照耀下油光发亮,酱香浮动,撩人肠胃。“安昌香肠历史悠久,相传是明嘉靖年间所创。每到冬至,家家户户便会制作香肠,晾晒、蒸煮、切片,和鸡鸭鱼肉一起,成为安昌人年夜饭的必备之物。”安昌镇宣传委员杨桦介绍,安昌腊肠之所以独特,与所在地理环境有关。一是安昌旧时便是“酒缸”“酱缸”汇聚之地,以优质的绍兴酒和仁昌酱园的纯手工酱油为配料制成的腊肠味道纯正,爽口鲜美,为他处不能比;二是古镇河道纵横,民居临河而建,多有檐廊,冬季干燥通风,便于晾晒而又不被阳光直接照射,保证腊肠不走油变质,利于长久保存不失原味,因而成为远近闻名的绍兴特产。

“采购猪肉、调味灌肠、晾晒风干,等到香肠晒到酱紫色,闻得到酱香,就可以吃到地道香肠啦!”在古镇临街的腊肠店内,53岁的老板娘张春香一边手脚麻利地给顾客剪腊肠,一边介绍着腌制之法。

文化融合让古镇“年味”更浓

安昌古镇的民俗也颇有代表性:临街店铺里,工匠们忙着箍桶、竹编、打铁、纳鞋、挑花边、纺棉花;老街的社戏台上,越剧、莲花落等地方戏曲依次上演。人们或坐乌篷船看沿河风情,或漫步老街细看各种手工细作,或三五成群围坐品酒畅谈。

今年的水乡婚礼别有滋味,“新人”是10对年逾花甲的老人。在喜气的唢呐、震耳的锣鼓声中,10条喜船悠悠来到人声鼎沸的古镇河道,两岸红灯高悬,鞭炮齐鸣,老人们在众人的祝福声中笑逐颜开。“今年特意邀请了10对金婚、银婚夫妻参加‘水乡婚礼’,老人们身着传统中式礼服,新娘头顶红盖头,船队迎亲、走同心桥、敲响幸福铜锣,每一个细节都遵循着传统水乡婚俗的礼仪。”杨桦说,当幸福铜锣敲响的那一刻,我们仿佛听见10对“新人”在说,这辈子做过最浪漫的事情,就是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夜幕降临,古镇戏台上锣鼓叮咚,在二胡伴奏下,“咿咿呀呀”的唱腔响起,一出出越剧、莲花落不断上场,掌声和叫好声此起彼伏,这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社戏。“多年来,古镇大力做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文章,自2000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二十届‘腊月风情节’,从腊月开始贯穿整个春节期间,已成为展示江南水乡‘年味’的主要活动。”杨桦介绍,今年风情节期间,将有26个精彩活动贯穿始终,如写春联、唱大戏、水上拔河、赛乌篷、古水龙表演、河灯祈福、水乡婚礼、祝福大典等。今年还特别推出了品尝“安昌十碗头”、长桌宴等特色项目,让游客品尝安昌当地独特美味,唤起记忆里不曾消散的那一抹浓浓的“年味”。(本报杭州1月29日专电)


作者:本报驻浙记者 蒋  萍 通讯员 刘海波

编辑:范菁
责任编辑:朱辉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