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剪出喜庆,留住年味,非遗剪纸艺术在社区
巧手翻飞,十指灵动,剪子咔嚓响处,碎纸窸窣落下……才几分钟,一幅“四对称”的生肖剪纸作品就出现在蔡德福手中,引得围观的市民纷纷叫好。日前,宝山非遗剪纸艺术精品展亮相宝山图书馆,展出的100多幅剪纸作品集友谊剪纸与蔡氏剪纸之大成。大年初一,剪纸精品展来到宝山宝乐汇商场,非遗传承人登场展示剪纸技艺,与市民一同欢度春节。
“剪纸、造纸的故乡在中国。纸可以折叠,剪好后一打开,对称的图案具有特殊的美感。”年近七旬的蔡氏剪纸技艺传承人蔡德福说。蔡氏剪纸的创作之源在安徽,博采百家之长,蔡德福逐渐在徽派剪纸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定居上海后,蔡德福在原技艺中融入宝山高境的地方特色。
他的代表作《丰收》描绘的就是具有宝山农村特色的虾蟹满笼,蓝色的竹笼里装满了两只红色的大虾,红色的竹笼里则套着用带着亮光的香烟壳内的锡纸剪的大闸蟹,中间配上红黄相间的“丰”字,画面简单,却很有表现力。
为让表演更具可看性,他设计了一尺三寸长的剪刀,专门用来展示剪纸技艺。小臂长的大剪刀在他手里举重若轻,能剪出精妙图案。蔡德福参加剪纸活动会随身携带两三把剪刀,这些剪刀见证着他每一幅作品的诞生。
蔡德福的作品《百鸟朝凤》《莲花金鱼》等都获得过剪纸比赛大奖,但他最满意的却是《鞋头花》。在故乡安徽颍上,蔡德福的母亲特别擅长剪“鞋头花”,仅凭一张纸、一把剪刀,随手几下,就能把鞋子的“门脸”剪得惟妙惟肖。跟随母亲学剪纸的日子,是蔡德福心中最温暖的记忆。
“很可惜,妈妈的剪纸作品一幅也没能留下。”这些年,蔡德福虽不断钻研剪纸技艺,研习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剪纸文化,但一直未能放下的还是对“鞋头花”的创作。稍有空闲,他就会沿着时光长河不断追溯,去搜寻记忆中那零星的闪光,将妈妈剪过的“鞋头花”用自己的双手一点点还原。带着浓浓乡愁的“鞋头花”,在蔡德福的剪刀下绽放新生,它们被重组成繁复精妙的剪纸花样,从传承到创新就这么水到渠成。
“鞋头花”蕴含着记忆中的温暖,让“蔡氏剪纸”根深叶茂的是火热的生活。三十多年来,蔡德福一直致力于传播民间技艺,免费为剪纸爱好者教学。去年,蔡德福在宝山的23个小区传承和传播“蔡氏剪纸”,让非遗回归社区、回归当地民众的生活,让它在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传承。今年春节,他更忙碌了,“蔡氏剪纸”走出宝山高境镇,闵行、徐汇、普陀、杨浦的社区里都将出现他的身影。
“小小剪纸,反映出宝山翻天覆地的变化。”宝山非遗中心主任沈建忠说。目前,宝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增至33项,非遗项目在各街镇遍地开花。区内先后建成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罗泾十字挑花艺术陈列室、罗店龙船文化陈列馆、杨行吹塑版画陈列馆等场馆,以及大场花格榫卯技艺、大场微雕微刻、友谊剪纸、淞南蛋雕等个人的“非遗”作品陈列,以不同的形式保存非遗的物态资料,展示非遗的内容及保护传承的成果。通过非遗在社区、非遗进校园等活动的开展,分别有26个村居作为非遗传习点,14所学校成为非遗进校园试点学校。
春节期间,宝山将为市民推出年味文化菜单,献上一份喜庆与吉祥。宝山孔庙大成殿举办“友谊剪纸展”,它以现代为题材,孜孜不倦地记录着当下;“多彩童年”少儿非遗文化传承系列活动,在宝山图书馆集中展示区内非遗精品;“金猪纳福 诸事圆成——宝山民俗文化活动”将于元宵节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举行,用民间艺术丰润市民的新春生活。
作者:宣晶
编辑:宣晶
责任编辑:邢晓芳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