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光荣之家 退役老兵无愧,无憾,无悔

2019-02-09信息快讯网

军人以身许国,举国尊崇其家。春节前夕,中国国防报开设“走进光荣之家”专栏,派出记者分赴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走进光荣之家,采访退役老兵。老兵们的故事和心曲,平凡中有浓浓的家国情怀,平淡中有深深的军旅情结,给人以无尽的感慨和启迪。寻常巷陌,平常岁月,千千万万光荣之家面对这滚烫的“光荣”二字,无愧,无憾,亦无悔。在这个崭新的春天,让我们与老兵们一起,感悟军民鱼水情的积淀与传承——

一声光荣,一生光荣

走进光荣之家 退役老兵无愧,无憾,无悔-信息快讯网

■中国国防报记者乔振友、特约记者屈雷宇从吉林长春发回报道——

“敬礼老兵”史保东的家国情

走进光荣之家 退役老兵无愧,无憾,无悔-信息快讯网

在长春市繁华街道两侧或各大广场的电子屏上,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位抗战老兵敬礼的镜头。这位老兵,名叫史保东。2015年9月3日,他应邀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观礼,已90岁高龄的他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受阅部队全程行军礼。从此,“敬礼老兵”家喻户晓。

史老1940年8月参加新四军,曾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大小战斗百余次,先后10次负伤。当记者和他谈起“光荣”一词时,史老激动地说:“我身上的伤疤,就是我的光荣,它见证了我的战斗历程,我可以自豪地对子孙后代说,我为新中国的建立作了贡献,这一生不后悔!”

“我亲眼见证了祖国的日益强大,也见证了军人地位的逐步提高。”“能参加阅兵观礼,并受到习主席亲切接见,这是我一生最大的光荣!”史老从墙上摘下习近平主席与他握手的照片,兴奋地向记者讲述起参加阅兵的情况。

作为一名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老兵,史保东不仅获得至高的荣誉,也切身感受到当地军民对他的尊重和关爱。他的老伴多年前就已过世,为照顾他的生活,街道和社区的志愿者们轮流到他家值班,给他洗衣、做饭、理发、检查身体,无微不至。

“祖国没有忘记我,人民没有忘记我,我生活得很快乐,很知足。我想对每位关心我的人说:谢谢你们惦记我!”史老激动地说。

■中国国防报记者单慧粉、通讯员吴忠海从云南麻栗坡发回报道——

民兵英模甘炳万的幸福观

走进光荣之家 退役老兵无愧,无憾,无悔-信息快讯网

云南省麻栗坡县八布乡攀枝花村,有一栋飘扬着五星红旗的“英模楼”,民兵英模甘炳万就住在这里。

40年前,在边境作战中,时任大队卫生员、民兵班长的甘炳万因作战英勇荣立一等功,并被云南省军区授予“智勇双全的民兵英雄”称号。战火平息后,甘炳万担任界务员直至退休。老人淡泊名利,全家人务农为生。上个世纪末,当周围一幢幢漂亮的小楼拔地而起时,甘炳万一家6口仍挤在不到80平方米的土木瓦房里。云南省军地领导了解到包括甘炳万在内的一些民兵英模住房条件差、生活比较贫困,决定为他们筹建新房。2011年,在云南省民政厅福利公益金的支持和社会爱心人士的捐助下,云南启动了“为民兵英模建房”工程,帮助被中央军委、原昆明军区和云南省授予荣誉称号的民兵和被评定为烈士的民兵遗属解决住房难问题。截至目前,已有19位英模或遗属搬进新居,文山有8家,甘炳万是其中唯一一个还在世的民兵英模。

2012年3月,甘炳万的“英模楼”建成,建筑面积达188平方米,成为当时村里最漂亮的房子。甘炳万告诉记者,每逢过年过节,走访慰问的人一拨接着一拨,让他们一家备感幸福。

甘炳万从箱底翻出珍藏多年的荣誉证书和反映当年民兵英勇抗敌的连环画,讲起当年的战斗故事。“国家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老兵!”他说,他只是为保卫家园做了点事,没想到党、政府和部队都还记得,他感到很自豪很知足!

■中国国防报记者杨明月、通讯员王健从河北邢台发回报道——

“最美退役军人”吴洪甫的荣誉感

走进光荣之家 退役老兵无愧,无憾,无悔-信息快讯网

“吴老,我又来看您啦!”当记者再次走进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槐窝村吴洪甫家时,眼前的景象和几个月前看到的不一样了:屋顶和门窗是新的,院子及围墙做了硬化。吴洪甫说,这是去年12月,县政府专门出资维修的。

上世纪60年代,吴洪甫两次参与击落美制U-2型高空侦察机,荣立一等功。退伍后,他始终保守这个秘密,甘愿当一个普通农民,从不提及当年辉煌的军旅经历。荣誉,虽然可能迟到,但总不会缺席。隐姓埋名37载后,众多荣誉涌向78岁的吴洪甫。“不管有多少奖牌,我都认为是对自己的鞭策。”面对来访者,吴洪甫如是说。

退役50多年,可吴洪甫提起部队却好像刚离开不久。曾经有37年的漫长岁月,每当别人问起自己在部队的经历,吴洪甫都用一句“做饭的”搪塞过去。期间母亲瘫痪、妻子患上股骨头坏死、儿子眼睛受伤残疾,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请求。“不能泄露国家秘密和军事秘密!”离队时部队领导交代的这句话,吴洪甫37年来落实得一丝不苟。

“我现在想让她考上大学后去当兵。”提到家人,吴洪甫说送孙女去当兵是他今年的一个愿望,但2019年他最大的心愿,是邀请同时被评为“最美退役军人”的企业家王贵武来槐窝村投资,让乡亲们富裕起来,这比什么都让他高兴。

■中国国防报记者佟欣雨、戴丹华从河南浚县发回报道——

一等功臣于建军的戎装梦

走进光荣之家 退役老兵无愧,无憾,无悔-信息快讯网

春节前,记者来到河南省浚县,采访退役老兵、一等功臣于建军。

走过枪林弹雨,英雄解甲归田,这位16岁就上了战场,荣立一等战功的传奇老兵,会是什么样子?个头不高,圆圆的脸,见人便憨厚地笑,与想象中有点不太一样。然而他迷彩穿在身上,上衣拉链拉到头,每粒扣子都扣得严严实实,腰板挺得笔直。这不正是一名上过战场的老兵该有的样子吗?

“一日戎装,终生为兵”,于建军家中的这幅书法作品,格外醒目。40年前,于建军随部队参加边境作战。战场上,这个年轻的士兵歼敌2名,缴枪3支,炸毁火力点1个,火线入党,荣立一等战功。

“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脱下了军装。”从战场归来,于建军本来有机会提干和上军校,没想到所在单位撤销了。1982年1月,于建军服从组织安排,退伍回乡。退伍后,于建军在工厂当过工人,后来下岗了,可他没向组织提任何要求。2003年,县里知道了于建军的情况,安排他到县科学技术协会工作。

“现在日子好多啦,到县医院看病都有为参战参试老兵开的专用窗口。”于建军掏出一张浚县退役军人专用卡,拿着这张卡,乘坐公交车可以免费。有次在公交车上,两个年轻人一见于建军,赶紧起来让座:“您是英雄,我们向您致敬!”

如今,女儿于海歌正在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读书。

说起新年愿望,于建军说,他让女儿放假把军装带回来,“春节期间要组织民兵巡逻执勤,到时让她穿上军装,我们父女俩一块儿上街巡逻”!

■中国国防报记者鲁文帝、通讯员张文智从山东胶州发回报道——

抗美援朝老兵宁祥勋的战友爱

走进光荣之家 退役老兵无愧,无憾,无悔-信息快讯网

在一个阳光和煦的冬日,记者来到山东青岛胶州市胶莱镇南王珠村,拜访抗美援朝“五圣山阻击战”尖刀班班长、91岁高龄的老兵宁祥勋。

宁祥勋,1928年2月出生,1947年12月参军入伍,1948年4月入党,先后参加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抗美援朝等,1951年在朝鲜战场荣立三等功并身负重伤,7处弹孔都是致命伤,二等乙级伤残军人。1962年,他放弃干部身份回乡务农。

宁老讲起战争故事时情绪激昂:渡江战役,“敌军一天跑60里,我们部队就疾驰180里向敌占区奔袭”;入朝参战,“碰上难啃的‘硬骨头’,就由我们尖刀班来”;阵地战,“子弹打没了,就在煤油桶里放些石块和炸药,一炸一大片,”这种“土炸药桶”多次成功击退敌人。

“受伤都是迎面的子弹打的,证明咱没藏没躲更没向后跑。”宁老谈起刻骨铭心的五圣山战斗,眼中闪着亮光,“三天三夜,成功阻击敌人五次进攻,一个营都打没了……”

宁老从桌厨抽屉里取出一个黝黑的小木盒。他拿着最新的一本残疾军人证告诉记者,这是他最宝贵的东西,“因为这是国家发给我的。”

说起新年愿望,宁老说:“一是见见在尖刀班打仗的老战友,二是到天安门看看升国旗。”五圣山战斗中宁老带领的尖刀班是临时抽组的,宁老在战斗中又身负重伤,只记得当时喊战友们“小张”“小杨”,战后只有三位战友幸存回国。这些年,宁老一直在寻找这些战友。

一日战友,一生弟兄。硝烟早已散尽,这位英雄老兵暮年最念念难忘的,还是那些生死与共的老战友。衷心祝愿宁老和他的战友们都健康长寿,有机会再次相逢。


来源:中国军网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