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民族光荣 增强民族自信 凝聚民族力量

2015-08-14信息快讯网

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厚重的共同记忆,它记录曾经的奋斗与苦难,昭示未来的光明与辉煌。我们要铭记民族光荣,增强民族自信,凝聚民族力量,为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今天,是“八一三”淞沪会战78周年纪念日,再过2天,我们将迎来日本无条件投降日;再过21天,又将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古老的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征程。

救亡图存,铸就了忠诚国家的意识

中国人的国家意识可以追溯到二千年多前,被誉为“中华第一相”的管仲就说过“忠于国家,上下得体”。当然,传统的国家意识与现代国家意识相去甚远。然而即便在清政府被推翻之后,由皇朝忠诚转为国家忠诚,并不能够一蹴而就。二次革命、皇朝复辟,军阀割据,政府短命、国体不稳就是那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演出了一幕幕活剧。一方面是新国家建立过程中各种政治力量博弈较量所产生的“急诊室效应”,另一方面也从根本上反映了人们对新国家认同的缺失,更不要说国家忠诚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战胜利的意义,早已经超出了一场战役一场胜负,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新起点。”可以说,整个抗日战争的过程完成了中国人对现代国家的认同,树立了忠诚国家意识。在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下,“积尸草木深,天地日血流”,整个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人们开始意识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国家存,个人存;国家亡,个人亡,即使存,也只是苟且偷生,命如蝼蚁。爱国与救亡、救亡与图存成了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义无反顾的选择,不愿做亡国奴成了中国人共同的呼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个“新”首先是全体国民全新的忠诚国家之心。70年前的那场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重新确立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共克时艰,形成了团结合作的精神

近代以后,中国人民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治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和民族内部软弱涣散。孙中山先生曾在一次演讲中极为感慨地说:“中国虽有四万万之众,实等于一盘散沙,民族国家观念相当薄弱,只知道自己,不知有国家,不能团结。”

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各党派、各社会团体、各界爱国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团结一心,义无反顾投身到这场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斗争中。“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击日本侵略的英雄凯歌,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

曾经一盘散沙的民众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紧紧团结起来,筑起一道敌人无法逾越的钢铁长城。统一战线是我们党的“三大法宝”之一,至今仍然是我们寻求最大公约数,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和不可或缺的重要政治资源。

匹夫有责,激发出个人担当的勇气

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人民群众是战争胜利最深厚的伟力。中国共产党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广泛开展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游击战的战术战法,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满耳是大众的嗟伤,一年年国土的沦丧”的艰难时刻,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每个人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被激发出来了。中国人民抱定了“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决心,抱定了血战到底、抗战到底的信念,汇聚起气势磅礴的力量,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正是“担负起天下兴亡”的责任感,唤醒了东方的“睡狮”。而在为国家民族独立浴血奋战中形成的个人责任感,在新中国建设中续写着新的光辉篇章。每当《义勇军进行曲》在庄严的升旗仪式上奏响,每当《毕业歌》在隆重的毕业典礼上唱起,总令人激情万丈,血脉偾张。共和国几代人都有同样的感觉:时刻听从国家的召唤,出现在国家需要的地方,出现在人民需要的时候。

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厚重的共同记忆,它记录曾经的奋斗与苦难,昭示未来的光明与辉煌。我们要铭记民族光荣,增强民族自信,凝聚民族力量,为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