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形式主义!这样的考核怎能不伤基层干部的心?
基层党建中的形式主义
2018年11月26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上强调,“不能简单以留痕多少、上报材料多少来评判工作好坏”,“把基层从提供材料的忙乱中解放出来”,“现在基层干部说‘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上面千把刀、下面一颗头’。这种状况必须改变!”一村支书曾说:“最害怕年终党建工作考核,材料档案整理得头大。”某乡镇粗略统计2018年的党建工作报表,总共上交了356张,几乎每天一张报表。另一乡镇2018年的镇党委党建工作报告前后共修改21遍。
基层组织部门的工作经常是:“上班工作时间用来开会、处理琐碎事务,下班后的时间才能真正用来办公的,如此,加班、熬夜成了常态。”基层党员干部对这些复杂繁琐要求烦不胜烦!今天,一起聚焦基层党建工作中的形式主义。
1
表现:创而不新、层层留痕、PPT考核自上而下的年终考核检查,本意是对各地全年工作进行回顾,对取得的成绩进行梳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盘点,以便更好地开启新一年的工作。初衷虽好,但部分地方在执行中却出现了走形、变样。
有的地方,考核、检查工作演化成逐级上报总结材料,动辄要列三五个要点,每个要点还要嵌套多个层次,这使得基层干部不得不把大量时间、精力用在了“装扮材料”上;有的地方,层层要求填报各类数据、指标,而不少数据原本在日常工作中早已动态上报,有重复填表之嫌;也有的地方,同一项工作要迎接多个不同层级的检查,不得不一再组织、多头重复。
检查过多、过滥,也催生了一些新的倾向。辛苦一整年,最终成绩却取决于总结材料如何,这也使得一些基层干部不得不把着力点更多放在了比长度、比对仗、比文采之上;“做得好不如说得好,说得好不如填好表”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也使得“不在田间地头忙工作,却在加班加点填表格”,成为一些干部颇为无奈的选择。高频度的迎评迎检、填表报数、陪会参会接连不断,已经成为基层的新负担。尤其是,一些部门的检查工作,还是习惯于翻材料、开座谈、转一转“三部曲”。为了能有好的检查结果,一些地方在把大量时间精力用在美化材料的同时,也开始选取一些善于表达的基层群众作为“座谈专业户”,并琢磨出了相对固定的“黄金线路”作为迎检路线。
在实际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三点:党建工作布局上“闭门造车”。有的地方谋划基层党建工作,缺乏前期实际调研,“闭门造车”。比如,各地相继推出的“一党委一品牌”,强调年年创新、事事创新,各层级党委苦思穷想提出党建工作年度创新项目却不结合工作实际,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只满足于引起上级领导注目,挖空心思做文字游戏,与创新的目的背道而驰。创新之要,重在务实,如果把创新当目的,为创新而创新,本质上还是形式主义。这些表现深刻反映的是,一些地方对基层党组织功能定位不准确,服务中心和大局的意识不强,对党建的价值目标存在片面理解。比如,各地相继推出的“一党委一品牌”,强调年年创新、事事创新,各层级党委苦思穷想提出党建工作年度创新项目却不结合工作实际,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只满足于引起上级领导注目,挖空心思做文字游戏,与创新的目的背道而驰。创新之要,重在务实,如果把创新当目的,为创新而创新,本质上还是形式主义。#FormatStrongID_14#党建工作落实上的“痕迹主义”。一些领导干部认为,基层党建工作更多是意识形态范畴的工作,显得较“虚”,很难出绩效,因此强调“痕迹管理”。一些地方在开展基层党建工作时,习惯于发文件、开会议,方法简单,却效果不佳。上面开了会下了文,下面依葫芦画瓢也开个会下个文,再安排组工干部把各类会议记录、工作台账等制作好,工作就算落实了。一些农村党支部将“三会一课”简单地落实为学习上级文件和会议精神,现场拍照、会议归档,党员人手一本笔记以备检查。一些地方党建学习强调信息化技术运用,比如微信群讨论,学习APP等等,并且对学习的时间、次数有严格限制,使得基层党员干部疲于应付。总之,党建工作围绕上级关注和考核目录的“精细指标”来转,以“对上有个交代”为开展工作的标准。一些地方在开展基层党建工作时,习惯于发文件、开会议,方法简单,却效果不佳。上面开了会下了文,下面依葫芦画瓢也开个会下个文,再安排组工干部把各类会议记录、工作台账等制作好,工作就算落实了。一些农村党支部将“三会一课”简单地落实为学习上级文件和会议精神,现场拍照、会议归档,党员人手一本笔记以备检查。一些地方党建学习强调信息化技术运用,比如微信群讨论,学习APP等等,并且对学习的时间、次数有严格限制,使得基层党员干部疲于应付。#FormatStrongID_17#
党建工作考核上“名实分离”。有的地方党建工作考核时,往往也是查文件、翻台账、看会议记录,以材料论英雄。由此导致个别“灵活”的组工干部甚至找到了“捷径”:平时抓基层党建工作松松垮垮,一到考核期,便加班加点、通宵达旦,把资料整理得“工工整整、漂漂亮亮”,汇报PPT做的“美轮美奂”,只要能拿得出资料,工作上就算有个交代。至于实际工作到底是怎么回事,党员队伍是不是真的管好了,党群关系是不是真的改善了,反而不是重点关心的了。由此导致个别“灵活”的组工干部甚至找到了“捷径”:平时抓基层党建工作松松垮垮,一到考核期,便加班加点、通宵达旦,把资料整理得“工工整整、漂漂亮亮”,汇报PPT做的“美轮美奂”,只要能拿得出资料,工作上就算有个交代。至于实际工作到底是怎么回事,党员队伍是不是真的管好了,党群关系是不是真的改善了,反而不是重点关心的了。
2
原因:调研缺失的工作、“痕迹管理”下的考核基层党建工作有以上错位的表现有极其复杂的原因,我们初步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工作方法不正确产生了形式主义。党建工作作为一项政治工作,其核心目标是加强与改进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改善干群关系,强化党的群众基础;其核心的工作方法应当是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有深入的调查研究,明确党建的核心任务才能真正的完成好党建工作。
而目前的工作方法是将一项复杂的政治工作行政化,变成了组织部门内部的“行政空转”,用文字材料满足上级提出的要求,缺少调查研究,缺少吸收和采纳普通党员的建议,缺少从群众中汲取经验和智慧。
考核方法不正确加剧了形式主义。党建工作考核难,属于“务虚”的工作,但“痕迹管理”等工作方法却加重了形式主义。“留痕”原本是监督基层“办事”的手段,但是逐渐演变为“办事”服务于“留痕”,转化为了目的本身。地方政府为了考核年初制定的党建目标,通过“办事留痕”来约束基层,使得基层丧失了自主性,只能选择在形式上创新。“留痕”原本是监督基层“办事”的手段,但是逐渐演变为“办事”服务于“留痕”,转化为了目的本身。地方政府为了考核年初制定的党建目标,通过“办事留痕”来约束基层,使得基层丧失了自主性,只能选择在形式上创新。一些组工干部的关注点是如何在做材料上“搞亮点”,导致材料工作的层层加码,形式上不断“内卷化”,材料越做越好看、越精细,但是“留痕”与“办事”相脱离,导致基层干部苦不堪言,变成了执行机器。原本现代治理技术是为了提高党建工作效率出现的,却莫名其妙地加重了形式主义。
3
方法:三个坚持,三个结合因此,地方党务工作者要将党建工作“入脑入心”,夯实群众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实事求是,推动党建工作与基层实际相结合。基层党建工作的本质是群众工作,是加强党群联系,改善干群关系。因此,党建工作必须深入基层,紧贴人民群众的利益,了解人民群众的诉求。在党建工作谋划前,各地组织部门,应当到基层进行充分的调研,听取基层党务工作者和党员的意见建议,在谋篇布局上“接地气”。
坚持中心意识,推动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相结合。一谈起党建工作,大多数党员干部的第一反应就是拿着笔记本进行集中学习,基本上是与中心工作无关,“两张皮”现象普遍。各地应当将把党建工作的具体要求与基层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基层党建工作应当更多的是要围绕中心工作来服务,集中解决好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推动基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坚持科学考核,推动上级考核与群众监督相结合。管理效率出自于简单。形式主义的重要表现就是程序繁琐,流程复杂,标准模糊。克服工作痕迹化就要科学的安排日常党建工作,优化办事流程,明晰工作标准,注重实际效果;创新检查方式,不唯资料论英雄,避免材料考核“一刀切”现象,真正做到让党员评价组织,让群众评价党员,将自上而下的考核与自下而上的监督相结合。
应该看到,一些部门、行业、地区正在进行的新探索,已经作出示范。国务院扶贫办曾专门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减少检查考评,“除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确定的督查巡查、考核评估外,国务院扶贫办不再组织检查考评”“督查巡查和考核评估将增加对脱贫质量的核查,减少对纸制档案材料的检查”。诸如此类规定,鲜明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准则,受到了基层的欢迎。更好地营造“重实干、重实绩、重实效”的氛围,需要对检查的方式、频次等适时调整。年终党建检查,贵在客观、准确,贵在让“成绩单”与基层工作的努力、汗水与心血真正呈现“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