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感谢这位中国青年救了伦敦,爱因斯坦赞他相助,他说: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物理不考五分的力学专家,
不是一个好的文科生。
1912年,钱伟长出生在江苏无锡七房桥村,
一个书香家庭,父亲是一名教师,
四叔钱穆是国学大师,
六叔诗词、书法信手拈来,
八叔则擅长小品以及笔记杂文。
在这样的氛围下,钱伟长很自然地也迷上了文学,
还没开始上学就已经读遍《春秋》《左传》等名著。
貌似已经看到开挂的曙光。
然而,并没有。
甚至连求学过程都曲折到想打人。
7岁时,钱伟长就被送去村里的小学读书,
不料,没读几天,
村里就被一场大火烧得面目全非,不得不转学。
转学之后,又碰上军阀战乱,
先后进过荡口镇的3所小学。
13岁时,钱伟长随父亲到无锡,
先后就读于荣巷公益学校、县立初中、国学专修学校(苏州大学前身)。
这根本就不是上学,
而是在逃避战乱,
不是在停学逃难,
就是在失学在家。
更不幸的是,在16岁的时候,
父亲因病去世。
接着,钱伟长的一个弟弟和三个妹妹先后夭亡,
这让他深受打击。
此后,他就跟随着四叔钱穆生活,
并在四叔所在的苏州中学就读,
学习到了数理化和西洋史。
(文学课的老师就是钱穆)
▲一排右一钱伟长,右二钱穆
不知是不是叔父是自己老师的原因,
钱伟长的文史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不过,数理一塌糊涂,
英语惨不忍睹。
因此,在1931年高考的时候,
如此偏科的钱伟长为了提高被录取的机会,
在短短的一个月里,
连续报考了五所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大、中央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
结果,钱伟长以文史双百的优异成绩被这五所大学同时录取了!
▲陈寅恪
在考清华的时候,
语文题目是著名哲人陈寅恪出的,
题目是《梦游清华园记》。
钱伟长不到45分钟就写出了450字的赋!
没错,就是四大文体(诗词曲赋)中最难写的那个!
更厉害的是,
钱伟长写的这首赋简直完美到无可挑剔,
阅卷老师只能服气地给了满分100分。
历史考的是《二十四史》,
诸如回答名字、作者、出自多少卷、注者这些让人“吐血”的题,
很多人都拿了零分,
而钱伟长却毫不费力一字不差写完,拿了100分!
所以,钱伟长这两个科目就已经一分不失拿了200分,
然而,这场考试钱伟长的总成绩仅仅是225分!
那宝贵的25分分别来自:
化学+数学=20分,物理5分,英语0分(没学过)。
并且,当时还没“发育”完全的钱伟长身高只有149cm,
差1cm才能达到清华录取的标准(这一标准其实并不过分)。
最终,钱伟长文史的成绩实在惊人,
还是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了。
而在面对这五所名校的录取,
钱伟长听叔父钱穆的建议,
决定选择清华大学历史系,
成为了“清华历史上首位身高不达标的学生”。
结果,在进入清华大学历史系的第二天,
即1931年9月18日,
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当钱伟长从收音机里听到这个消息时,
立马坐不住了,他决定弃文从理,
加入国家“制飞机大炮”的队伍中!
而当他急冲冲地去到物理系主任吴有训的办公室时,
发现不仅仅是自己这么想,
办公室门口简直是人山人海,大排长龙!
当时清华至少一半的学生,
都想要进入物理系学习,制炮救国!
钱伟长怀着激动的心情排了很久的队,
终于到自己的时候,
没想到只说了一句话就被拒绝了!
吴有训:“你高考物理几分?”
钱伟长:“5分,但是。。。”
吴有训:“下一个!”
除此之外,
吴有训还“吓唬”这位瘦小羸弱的学生:
这位同学,你要根据个人的条件选择,
目前物理系每年都会有近一半的同学受不了学业负担而转系,
这对学校和个人都是损失。
请你慎重考虑!
不过,钱伟长表示不会轻易放弃,
最后,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软磨硬泡、死缠烂打(每天从早上6点就守着主任办公室,还不去历史系报到),
终于打动了吴有训,允许钱伟长先在物理系学一年。
▲吴有训
吴有训要求钱伟长在这一学年结束的时候,
物理和微积分的成绩都要超过70分,
同时选修化学,另外还要加强体育锻炼。
钱伟长当然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从此,顶着随时被转系的压力,
开始了艰辛的学理生活。
每天除了上正课以及做实验之外,
钱伟长还要自己补习英文知识,
以及中学时的数学知识,
可谓是夜以继日地苦读。
在这期间,吴有训给予了极大的帮助,
他告诉钱伟长,
“物理不像学中文,不要追求文字的记忆硬背,
而要体会其严格的概念,要学通,通就是懂了,
懂了才能用,用了就自然记得了。”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一年的努力,
钱伟长的各科成绩均在70分以上。
当时考核成绩非常严格,
得70已经十分困难,
得90分的更是少之又少,
终于如愿留在物理系。
1935年,钱伟长以优异成绩从物理系毕业,
经过四年的学习,
钱伟长从入学5分的物理学渣,
一跃成为物理系的第一名。
然而,后来钱伟长回忆起这段时光,
十分谦虚地表示:
那是因为当年和我一起改学物理的都没坚持下来。
在清华,
除了流传着钱伟长废寝忘食学渣变学霸的牛逼史之外,
还有就是“清华体育五虎将”。
大二的时候,
仅有149cm的钱伟长,
在面对106cm的跨栏时,毫无畏惧,
一举拿下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跨栏季军,
简直生猛得一塌糊涂!
钱伟长还十分擅长踢足球,
他是清华足球队的主力左前锋,
后来还加入国家队,
参加了菲律宾举行的远东运动会,
完虐日本队。
“那场比赛,我踢进了一个球,还穿了对方守门员一个裤裆。”
体育如此厉害的钱伟长,
当然少不了平时的锻炼,
而就是因为他勤于锻炼,
终于在毕业的时候,
身高达到了166cm!
两年后,又长高了3cm!
本科毕业后,钱伟长选择留在学校读研.
1940年,又考取了公费留学生,
远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主攻弹性力学,
师从辛吉研究板壳理论。
1942年,钱伟长仅仅用了50天,
就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
发表在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60岁祝寿文集内,
被一起收录的还有爱因斯坦的论文。
爱因斯坦对钱伟长的论文也是大加赞叹:
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
这篇论文让钱伟长在国外科学界崭露头角。
▲冯·卡门
获得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博士学位后,
钱伟长去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担任美国国家喷射推进研究所研究总工程师,
师从冯·卡门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博士后科学研究。
1946年,钱伟长与冯·卡门合作发表了《变扭率的扭转》,
这是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奇异摄动的理论的论文,
成为该领域公认的奠基人。
后来,钱伟长又参与了人造卫星的规划和研制工作,
在二战期间还通过研究德国导弹的射程射点,
成功拯救了伦敦,
令丘吉尔大赞:
这美国青年真厉害!
然而,他并不知道,
这不是美国青年,
而是中国青年钱伟长!
在美国工作的钱伟长,
领着8万美元的年薪,
在高大上的实验室工作,
别提有惬意了。
不过,事实上,
钱伟长心里一直挂念着祖国,
学有所成的他一直在争取回国,
特别是在得知抗日战争胜利后,
更是多次向冯·卡门提出回国的要求,
但是冯·卡门始终不点头,
美方也多次阻挠。
最后,钱伟长以思念家人为由,
美方终于同意他回国探亲。
1946年5月,34岁的钱伟长终于搭上回国的轮船,
去实现当时弃文从理,
为祖国制导弹的梦想。
回忆起美国的生活,
钱伟长如是说:“老实说,在国外的生活是非常舒适的。
领导了庞大的工程师队伍,
就是做"洋官"的人,当然我是"技术官"。
可我不稀罕这个,我当时是为美国做事,
做出来的导弹火箭都是美国用的,
我干吗,我要回来就回来了。”
回国后,钱伟长应聘为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兼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
在清华,钱伟长继续变身工作狂,一个星期至少上17节课(一般教授都是只上6节课的),一个月的工资却只够买两个热水壶。
1948年,钱伟长又收到美国喷射推进研究所的邀请,
但前提得忠于美国,
钱伟长断然拒绝了,
选择继续留在祖国。
在当时异常艰苦的条件下,
钱伟长开创了我国大学里第一个力学专业——北京大学力学系,
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
开设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班和力学师资培养班,
培训出了一大批中国从事力学研究的领军人物,
为我国的机械工业、土木建筑、航空航天、军工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被后世人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
1954年,钱伟长和学生叶开沅合著的科学专著《弹性圆薄板大挠度问题》出版,
在国际上第一次成功运用,
系统摄动法处理了非线性方程。
▲钱伟长(二排左一)
“钱伟长法”被力学界公认为是最经典、最接近实际而又最简单的解法,
并于195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
也因为钱伟长杰出的工作,
大大加速了我国“两弹一星”的成功。
钱伟长一生中发表了100多篇论文,
其中横跨无数专业,
他在在科学、政治、教育领域的成就都是常人无所能及的。
而钱伟长所做的这些,
都只有一个共同目的,
就是:为了祖国!
“我没有专业,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我从不考虑自己的得与失,
祖国和人民的忧就是我的忧,
祖国和人民的乐就是我的乐。”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唐闻佳
来源:超级数学建模、谷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