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功勋艺术家要来东艺演出,跟他合作的这位中国青年不简单
鲁超是首位在莫斯科柴院音乐大厅奏响《黄河》的钢琴家。
俄罗斯指挥家维切斯拉夫·瓦列耶夫明年1月14月将率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交响乐团登台东艺,携手中国青年钢琴家鲁超和俄罗斯钢琴家安德烈·皮萨列夫,分别奏响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三钢琴协奏曲》(以下简称“拉二”“拉三”)。同属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两部协奏曲不论是演奏技术还是音乐表现,都在世界钢琴曲目库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曲目分量到曲目安排,这场新年音乐会在国内较为罕见。
俄罗斯钢琴家安德烈·皮萨列夫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音乐会特别邀请到著名表演艺术家曹雷老师担任主持人。
曹雷与皮萨列夫
“很多俄罗斯人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我的专业老师曾在上世纪80年代,和中国的交响乐团合作钢琴协奏曲《黄河》。而我俄语老师的父亲是位曾经援华的专家,他们是听着《黄河颂》《东方红》长大的俄罗斯人。”鲁超毕业于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钢琴系,也是首位在莫斯科柴院音乐大厅奏响《黄河》的钢琴家。当熟悉的旋律又一次在舞台上真实地奏响之时,他感受到了台下听众激动的心情。“那是一种属于俄罗斯人民的‘中国情怀’,这也让我感到无比自豪。”
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交响乐团
近日钢琴家鲁超接受报记者专访,讲述了他对俄罗斯音乐与文化的见解。“他们是‘战斗中’的民族,也是追逐梦幻、期待美好的民族。俄罗斯人敢想敢做,即使现实残酷,也永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心。”
现实和梦境的反差,形成俄罗斯音乐特有的韵味
鲁超心中的拉赫玛尼诺夫是一位充满悲情色彩的作曲家,无论是从其生活经历,还是从他的音乐上来看,都充满着“悲”的情绪。同时,拉赫玛尼诺夫也是对一切美好事物有着无比向往的人。“在他的音乐中有很多美好的画面,也恰恰是这种美好,对比和反衬了他内心的那丝忧虑。这种强烈的冲突,让我感觉他就像是一位‘两面人’。”
事实上,这种两面性正是俄罗斯民族的典型性格表现。有人曾经说过:俄罗斯可能使人神魂颠倒,也可能使人大失所望;它最能激起对其强烈的爱,也最能激起对其强烈的恨。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则曾表示,俄罗斯人喜欢回忆,但不喜欢生活。“我个人的理解是回忆是梦幻的,而生活是现实的。正是这种现实和梦境的反差和距离,形成了俄罗斯音乐特有的韵味。”鲁超表示,“拉二”就具有典型的上述特征。
拉赫玛尼诺夫曾写过《第一钢琴协奏曲》,但是那部不太成熟,紧接着他在人生中也陷入一个低谷。那时的他缺少自信,对于创作的艺术目的、表现手段都有过一些怀疑。而“拉二”把他从低谷中拉了回来。这部作品是重燃其新的创作欲望的转折点,具有清晰、明朗、和谐的特点。音乐描写和展现了极具代表性的俄罗斯美景,也有激昂面对新生活、新希望的信心,赞颂了美好和欢乐的生活。
“拉二”旋律极具俄罗斯民歌特点,宽广而抒情。而俄罗斯作品的演奏很讲究歌唱性,这也是钢琴需要特别解决的技术难点。“因为这种歌唱性不止步于旋律,更代表了一种情感,一种民族的情结和气概。”鲁超坦言,只有深入到这种文化中去,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现出音乐的内涵。
中俄人民的血液中流淌着相通的情感体验
“所有文化之间都有相通点,中俄文化也不例外,包括那种发自内心的真诚、善良、友爱与和平。”曾在俄罗斯学习、生活多年的鲁超,对于中俄文化之间的相通点深有体会,“包括民族的独特性、对知识文化的敬仰和对情感的体验等等。”
俄罗斯的艺术文化在世界上具有特别的地位。他们不断从外引进最先进的理念,并继承发展了本民族的特点,所以其建筑、绘画、音乐、雕塑等等,有着属于他们的民族独特性。中国也是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发展和传承中,对美的感受和追求同样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认识和理解,这种独特性也一直传承至今。
“现在有很多俄罗斯人都热衷于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并且在俄罗斯诸多城市的大学里建了不少孔子学院。中国则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俄罗斯,特别是各类文学著作、芭蕾舞、音乐会、歌剧演出等。”俄罗斯诗人普希金曾上书沙皇,希望能来中国访问,因为他通过朋友知道了中国的孔子和《论语》。后来,托尔斯泰进一步将中国道家和儒家之道,更多地引入了俄罗斯文化中。“中俄文化间的尊重、理解、接受和交融一直延续至今。”鲁超说。
对于情感的体验,在不少鲁超父母辈那代甚至更年长一些的人心中,都有一种叫“俄罗斯情结”的特殊情感。一把手风琴,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首《喀秋莎》,一曲柴可夫斯基的《六月》,可能就燃起了他们全部的激情,成为其青春岁月中最美丽的梦想,且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巍峨的高加索山脉、美丽的伏尔加河,深重的苦难、辉煌的文化,是那个年代之人梦里的情景。”鲁超认为,中俄人民都曾经历过苦难的战争,加上文化上相似的境遇,可能有些情感生来就渗入了中俄人民的血液,使彼此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之处。
作者:姜方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邵岭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