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李娜》到底讲些什么?陈可辛想做的远非人物传记
“我谁也代表不了,我也不想代表谁,我只想代表我自己。”中国网球第一人李娜的这句话言犹在耳。如今,根据她故事改编的电影已于墨尔本杀青。
日前,由陈可辛执导的电影《李娜》发布定制版年代海报、创意视频、一组电影正片等,使得大众对陈可辛视角下的李娜故事愈发好奇。这部电影根据网球明星李娜的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这位传奇网球运动员30年来与网球相伴的故事。
作为导演砥砺四年的精心之作,影片集结行业顶配阵容,尝试探索体育商业片新格局。
中国历来不乏传奇运动员和体育励志故事,但体育题材的商业电影却长期稀缺,这一现状使《李娜》自立项以来便受到广泛关注。但该片严苛的保密机制,令主演至今秘而不宣。
此次杀青,官方发布了一组定制版年代海报,让童年、少年、青年三个时期的“李娜”首次亮相。虽然演员样貌仍难辨别,但无论是小李娜倔强与父亲对峙,少年李娜独自与发球机对抗,抑或青年李娜跌坐在雨夜的球场和自己较劲,都剧情感十足。在呈现人物孤独坚守梦想的同时,留下了猜想空间。
画面本身,这组图片设计采用年历倒计时形式,四个年份的强调正是对李娜四个人生重要转折的体现——
1989年正式从羽毛球转练网球;
1998年,她说出了后来为人津津乐道的那句“梦想是打到世界职业前十”;
2014年,她成为亚洲首个坐拥两座大满贯单打冠军的传奇球员,职业排名跻身世界第二;
2019年,她入驻国际网球名人堂,再成亚洲第一人。与此同时,她的同名电影杀青,与人生履历奇妙交汇。
此前,陈可辛在接受澳网采访时说:“李娜一直是我心中一个巨大的问号,拍摄《李娜》更是为了记录这个时代变迁的缩影”。而海报中对李娜几个成长关键点的捕捉,也是中国体育近30年来的一个缩影。体制为她夯实了网球的基础,随后又为她开启拓新之门,同意她勇闯职业化之路,从此高飞。李娜故事里强烈的时代烙印,似是一种示意,即陈可辛准备在电影里呈现给观众的,绝非仅仅是人物传记。
从《中国合伙人》到《亲爱的》,再到如今的《李娜》,都取材自当代中国真实人物,且都是陈可辛极擅长的现实主义故事。但四年筹备加上聚焦体育类型,对陈可辛这样无止于前的导演来说,新片《李娜》更像是他电影格局上的一次升级探索。
《李娜》剧组为完美重现那些承载上亿国人燃情记忆的画面,不仅在武汉一比一重建罗德·拉沃尔球场,更亲赴2019澳网现场实地取景。这对于《李娜》而言,意味着它已超出一部中国体育电影的语境,被赋予国际化的格局。在国内没有先例的情况下,完成这样一部电影,机会与挑战并存。陈可辛为此集结行业顶级电影人,搭档御用编剧张冀潜心打磨剧本,同时邀请金牌监制许月珍共同把关,也让观众对这部兼具商业格局和艺术表达的中国故事更加期待。
据悉,目前电影已进入后期阶段,不久后将在大银幕上见面。
作者:王彦
编辑:王彦
责任编辑:王磊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