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演话剧之忆 | 过传忠

2019-02-27信息快讯网

大学生演话剧之忆 | 过传忠-信息快讯网

前几天读到一篇《那一年,复旦版话剧〈红岩〉盛况空前》的文章,勾起我不少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曾参加了华东师大和复旦两所学校的话剧活动,并通过当时剧协的沟通,对其他高校的有关情况也有所了解。

当时上海高校的话剧活动蓬勃开展,不仅复旦、华师大这类有文科院系的学校,就是同济、华东化工学院这样的工科学校也都有自己的剧团。这些剧团不仅创作排练一些短小精悍的节目,还往往搞一些多幕的大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复旦的《红岩》由于在全市售票公演,当然成为一时之盛,其实,其他学校也都根据自己的情况,编写排练过一批多幕剧。华东师大抓住教育的主题,创演了《荒山桃李》,塑造了少数民族地区先进女教师的动人形象,受到了大家的欢迎,还到杭州的高校去演出过。后来,吴佩芳这一典型出现,话剧团又派人专程采访,在吴那里呆了近一个月,回来创作演出了《春风桃李》多幕剧,校内演出和参加大学生话剧会演,评价都不错。当时上影厂的一批创作人员在吴伟书记的带领下,专程到师大来看了一场。后来他们由林杨导演、沙莉主演的影片《春催桃李》,就从这出话剧中吸取了一些素材。上师大创作演出过《毕业之后》,而且是诗剧的形式,别有特色。华东化工学院演出的名剧《最后一幕》和《霓虹灯下的哨兵》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有人担心搞戏剧活动会不会影响学业,当时复旦的党委书记杨西光同志就说过,参加话剧团和排球队这样一些文体活动的,应该都是些学有余力的人,他们的精力和才能在这个平台上会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提高,对学业和今后的事业,只有好处。事实也确实如此,董亚芬、陆谷孙、朱维铮……这些鼎鼎大名的学者,在复旦都演过话剧,有的还是用外语演的。而话剧团里也出现了如陈四益这样的著名杂文家和郭玲春这样的名记者。至于华师大,戴厚英和沙叶新都是话剧团的骨干,他们在  《柜中缘》中还演过母子呢。

当时演戏,并不是为了钻进影视圈,主要是兴趣,也是为了提高自己素质,所以不少人后来依然在专业上很有成就。也有由业余走上专业的,像复旦历史系的金肇渠,就被上影吸收进去了,演过《魔术师的奇遇》。影响更大一些的是尤嘉,她原名尤赐圻,进上影后陈述为她改了名字。她演《枯木逢春》里的苦妹子一炮打红,接着又演过《蚕花姑娘》等影片。后来拍摄中出事故受了伤,再后来去了香港。还有些大学师生上过银幕,如交大徐志骅在《枯木逢春》中饰演方冬哥,华师大李振潼在《曙光》里饰演林寒,等等,但都没有走上专业演员的路。

这里值得一提的,还有当年的辅导力量。像  《红岩》那样,名导演杨村彬亲自排演自是不易,这多少与他女儿杨乡是话剧团负责人之一有关,但当时来复旦排戏的专业人士之多、水平之高,绝对是令人羡慕的:人艺的罗毅之、凌琯如、岳勋烈,上海戏剧学院的朱端钧、项琦、徐企平,都来过。至于华师大,单我在校时就接待过张瑞芳、高重实、江俊、莫愁、高博、温锡莹等等,但多以报告、演出为主。他们来校,都是义务的,不仅没有报酬,往往还要自贴车费,但大家毫无怨言,好像本来就该这样的。


作者:过传忠

图片:视觉中国
编辑:范菁
责任编辑:舒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