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学者共撰2018战略报告,哪些看法不一致?
即将来临的4月底,日本平成天皇将退位,统一地方选举将举行;6月,G20峰会将在大阪举行;10月,日本消费税将由现在的8%上调至10%……2019年的日本内政和外交颇有看点。然而如何给去年打分?2月27日下午,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推出了第五本中日关系战略年度报告书《中日关系2018:回归常轨 蹀躞前行》,由中日两国学者共同研究并撰写,可以说是一本中日联合报告。然而有趣的是,尽管两国学者一致认为“保持良好的中日关系,符合彼此的根本利益”,但在2018-2019年具体事务的评估上,显出了一些差异,而差异也颇有意味。
中日关系改善,日方:“从负到零”?中方:“从负到零点一”?
中日关系回暖,是“从负到零”还是更进一步?参与此报告书撰写的日本东京大学川岛真教授认为,一般理解,2018年中日关系大幅改善,但即便是关系改善,也仅仅是摆脱了首脑会议无法进行的状态,只意味着是一种从“负”转向“零”的关系改善。2018年安倍访华是日本首相时隔7年后的正式访华,而中方首脑尚未单独访日,在这点上看,双方关系改善仍在路上。2008年中日之间实现了超过10次的首脑会见与会谈,或许现在尚不能说中日关系已经回到了“零”点,但双方关系改善确实是向着“零”的方向在展开。
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臧志军看来,中国学者对中日关系的改善相对还是持比较乐观的态度,“我们可能觉得是从负到零点一。”
何谓压舱石?日方:年轻人交流,中方:经贸合作
近年来,“压舱石”这一词语在描述经贸合作中使用较多,通常意义下“压舱石”起到一种稳定作用,比如中日在政治关系紧张时,中方会强调,经贸合作是“压舱石”;在政治关系比较顺利时,经贸合作则是“推进器”。而日本贸易振兴会上海事务所所长小栗道明在点评中则提出了“压舱石起到平衡国际关系”的不同理解,“促进两国年轻人的交流也是改善中日关系的压舱石,期待两国人民可以加深情感”。
据2018年最新民意调查表明,中国受访者对日本有好感的比例在一年内由31.4%上升到42.2%,增加约10.8%。但日本受访者对华亲近感仅有13.1%,微升1.6%。在1980年代,日本对中国有好感的比例高达78%,而最新的调查结果连14%都不到,没有亲近感的比例却上升到了83.7%,表明日本民众对华亲近感回升乏力。中日关系虽积极向好,但两国人民在相互认知上还存在误区,在相互信赖上差距依然。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日本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广涛(左)、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臧志军(右)
改元年的变数,日方:如何变?中方:国内政治波及多方?
2018年日本政治、外交总体平稳、波澜不惊,但稳中亦有所变化。在国内政治领域,安倍连任自民党总裁,其内外政策得以延续;在对外政策领域中日关系缓和,日本所面临的的整体外交环境有所改善。回顾2018年、展望2019年,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日本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广涛用了三个关键词“稳、缓、变”来概括日本的政治和外交,即内政趋于稳定、外交总体缓和、改元之年恐有变数。相较于对美关系不确定性仍在持续、以北方领土问题为焦点的日俄关系出现新的转机、与朝鲜半岛关系乏善可陈,日本对华关系改善缓和是亮点,但今年稳定也存在较多变数。2019年是日本改元之年,现任平成天皇将于2019年4月底退位,皇太子于5月1日正式登基,这是2019年日本最大的国内政治。改元一事所波及到的领域较广,作为重要的政治日程也会影响到其他相关政治日程的安排。
早稻田大学青山瑠妙教授在报告书中对此发表了相关看法,他认为这三个关键词确实能比较充分地定位日本的政治与外交,而他特别希望了解的是,在“变数”如何给当前的“稳定”与“缓和”带来变化的问题上,能看到中国学者更多的见解。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吴寄南(左)、日本贸易振兴会上海事务所所长小栗道明(右)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市日本学会会长吴寄南等学者对本年度报告书做出了精彩点评和高度评价,“把中日关系放到‘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框架中看,可以帮助我们看清中日关系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及未来走势。”
下篇看点:
中日第三方市场,哪些是利好,哪些是风险?
作者:袁琭璐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李念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