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名医丨卢洪洲:直面疫情显真情

2019-03-01信息快讯网

 沪上名医丨卢洪洲:直面疫情显真情-信息快讯网

编者按

30年的银蛇奖,走出7名院士,更有一大批杰出的首席科学家、学科带头人、著名教授,有的人还转型为管理者,成为高校校长、各大医院的院长、各级政府部门的当家人……

银蛇奖成为他们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台阶。作为银蛇奖发起单位之一,《报》App开设“沪上名医”专栏,选登银蛇奖得主的精彩故事、奋斗人生。


天花、黑死病、西班牙流感……一提到传染性疾病,人们往往唯恐避之不及。但对于国际知名感染病专家卢洪洲而言,他的职业就是与各类传染性疾病打交道。医生的职业轨迹原本就设定在生命的生死边缘,传染性疾病的救治更像人类与死神的直接较量。

卢洪洲正是一位立于生死之界的白衣勇士,只要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他总是舍身忘我地冲锋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与他的同事们共同守护着大都市的公共卫生安全。

历次疫情中总能看见他的身影

当年“SARS”病毒肆虐时,卢洪洲临危受命,成为国家卫生部门的疾病预防控制专家组成员。他陪同世界卫生组织观察员深入沪上各个疫区的医院和社区,亲身参与SARS患者的临床救治与防护工作,并作为世界卫生组织与卫生部联合工作组专家奔赴天津、内蒙古等疫区督察、培训;当墨西哥暴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时,他受中国政府委派,随包机前往墨西哥接回滞留的中国旅客,圆满完成了此次任务;当上海出现首例甲型“H1N1”流感危重患者时,他日夜奋战在临床一线,并与医疗团队一起全145大师风采力救治患者,并迅速总结全国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上。

凭借丰富临床经验,卢洪洲发现了全球首例人感染“H7N9”患者,并担任上海市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深入应急病房指导临床救治,同时作为国家卫生计生委专家组成员参与编制救治指南,主编《上海市“H7N9”救治应急流程汇编》,与其他学者共同总结了“H7N9”病例的临床特征,相关论文再次在NEJM等著名医学杂志上发表,并参与了甲型“H1N1”流感和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治指南的制定。

 沪上名医丨卢洪洲:直面疫情显真情-信息快讯网

▲国家卫建委马晓伟主任为卢洪洲授奖

当西非“埃博拉”疫情暴发,作为中国首批援塞拉利昂公共卫生师资培训队的医学专家,卢洪洲与队友们不畏环境艰苦、不顾个人安危,奔波在塞拉利昂各个疫区的最前沿,在当地协助防治埃博拉病毒感染,普及消毒隔离,埃博拉防治等知识,并利用自身丰富的传染病救治临床经验,积极展示我国传染病防控的经验、特色和优势;当“寨卡”“MERS”“黄热病”等多种输入性传染病出现时,他赴京撰写这些疾病的诊疗指南。

义无反顾走上抗“艾”之路

当下社会,谈“艾”色变之人仍然不在少数,当艾滋病患者面对种种歧视与冷眼时,是卢洪洲教授带领着医护团队让患者重新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艾滋病已从绝症逐渐转变为可控的慢性病,关键在于早诊早治。”面对绝望的患者,卢洪洲总是用这句话重新燃起他们对生命的希望。

1988年6月,卢洪洲从安徽蚌埠医学院毕业后,曾是名心内科医生。1993年3月到上海华山医院进修时,恰逢感染病专家翁心华教授第一年招收研究生,由此转入翁教授门下,正式开启感染科的职业生涯。

2001年3月,卢洪洲来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他目睹了艾滋病研究促进美国感染医学的快速发展,并以此锻炼了自身的临床技能,开展了大量的科研工作。他也曾产生留在美国继续深造的念头,翁心华为此写来感人肺腑的信件劝说他回国,国内当时鲜有人研究艾滋病防治,更需这方面人才。卢洪洲为老师的真情而感动,一年后回国,开始直面艾滋病这个充满挑战和艰辛的领域。2010年1月,他所在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成立了艾滋病诊疗中心,为全国各地的艾滋病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

由于艾滋病及其相关疾病的复杂性,在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不同的治疗组或者不同医师个人之间,针对同一患者可能采用的不同诊疗方案,因而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尤其国内很多艾滋病临床医生是刚从事和接触艾滋病领域,缺乏临床经验,急需一本统一的培训教材。

卢洪洲为此带领团队,以循证医学证据和诊疗常规,结合近年来积累的临床经验,形成了一套既能贯彻医院质量管理标准,又能节约资源的医疗标准和模式——临床路径,并将相关成果汇总成书在全国发行。该成果获得2016年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为了更好地推广该临床路径,卢洪洲和其团队将该书的版权无偿赠与国家,更好地面向全国并加以推广。

 沪上名医丨卢洪洲:直面疫情显真情-信息快讯网

▲卢洪洲在教学查房

根据国内艾滋病合并结核发生率和病死率高的现状, 卢洪洲连续牵头“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传染病重大专项,逐步搞清了艾滋病合并结核的临床流行病学,诊断方法得到了进一步验证,治疗药物和方案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和推广。一大批患者因此受益,艾滋病合并结核的病死率明显下降。

用科研来解答临床难题

除了在临床上有所建树,科研工作也是卢洪洲的强项。

在发生缓症链球菌的分泌物中,卢洪洲发现并鉴定到了一种新的外毒素蛋白,初步阐明了缓症链球菌致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由此获得200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他揭示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的整体临床特征,为防治甲型“H1N1”流感奠定了重要基础;他还优化了针对HIV感染的诊疗策略,推动了这种策略在国内的推广应用。

“如果在临床上遇到问题,那就用科研来找答案。”这是卢洪洲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些年来,他创造了数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治疗关键技术:他率先在国内就艾滋病患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脑脊液变化特点以及预后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率先在国内制定了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积极有效的抗真菌治疗方法、治疗疗程与治愈标准;率先对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策略进行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率先对艾滋病患者合并眼科机会感染形成完整的眼科检查、诊断、治疗流程;率先对发生耐药的血友病合并艾滋病患者给于整合酶抑制剂进行抗病毒治疗;艾滋病功能性治愈通过伦理并国际临床实验注册,首例患者成功实施并随访观察中……

 沪上名医丨卢洪洲:直面疫情显真情-信息快讯网

▲卢洪洲在西非抗击埃博拉深入一线开展培训

面对疑难病例,他从不轻言放弃。前不久,一位20多岁在美国读书的小伙子来到他的门诊求医,原来这位小伙子反复咳嗽、咯血近十个月,CT显示其肺部有病灶。卢洪洲对此没有轻易用药,职业敏感性让他感觉到这可能是结核杆菌在作怪。他建议患者再做一次肺穿刺活检术,结果表明送检组织中存在结核杆菌。“元凶”找到后,经过一番系统的对症治疗,小伙子康复出院,继续回到美国留学深造。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护士王琳,她是卢洪洲护理学的硕士研究生,也是科研课题组成员。在临床中心轮转结束后,她主动要求回到感染与免疫科。亲戚朋友感到不理解,王琳却笑笑说:“艾滋病的护理工作督促我不断地学习,想要做好病人的护理,就需要更多的知识和科学指导,我从不后悔这个决定。在卢教授带领下,我在这里有归属感、成就感。

名医简介

卢洪洲:

主任医师,教授,内科学、护理学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

先后承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传染病重大专项;负责中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艾滋病专业组与I期)的研究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发表各类论文400余篇,其中在SCI引用100余篇;主编专业参考书12部。参与“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项目,获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荣获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上海市科技奖、上海医学科技奖、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等。担任世界卫生组织新发传染病临床诊治、培训、研究合作中心共同主任,国家卫生计生委艾滋病、(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黄热病、寨卡病毒病、感染病质量控制中心专家组成员等职务。

作者:范忭忭
编辑:朱颖婕
责任编辑:顾军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