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30年的银蛇奖,走出7名院士,更有一大批杰出的首席科学家、学科带头人、著名教授,有的人还转型为管理者,成为高校校长、各大医院的院长、各级政府部门的当家人……
银蛇奖成为他们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台阶。作为银蛇奖发起单位之一,《报》App开设“沪上名医”专栏,选登银蛇奖得主的精彩故事、奋斗人生。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外科医生都一样,“忙”是工作的主旋律,工作是生活的全部。
一大早八点半赶到中山医院肝外科,我眼中的“一大早”,对于医生来说根本不算早,所有医生已经就位,周俭教授领着医生们,穿梭在各个病房之间,步子快得带风。
周俭1991年进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工作,师从汤钊猷院士、余业勤教授。2001年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主任,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肝癌门静脉癌栓综合治疗、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转移的防治及其关键机制等研究,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等重大奖项。
“不论取得多大的科研成果,其实我更看重的是这些成果能不能为病人所用,有没有临床的实践意义,能不能让病人得到好处。”
“小孩做完肝移植后,一个月能长一厘米”
中山医院肝外科团队历来以大胆创新、技术精湛而闻名,周俭也曾主刀和参与过众多高难度的肝脏手术,比如早在2002年,周俭与中山的肝外科团队就一同完成过上海第一例活体儿童肝移植,如今十几年过去,那个孩子已经比周俭还要高了。
2015年,中山医院来了一名6岁的先天性肝内胆汁淤积症小患者,肝移植是他唯一的治愈机会。通过文献报道,中山医院肝外科团队得知有一例废弃肝脏部分肝移植的手术曾在一个肝癌晚期成年人身上成功实施,他们从中得到了新的“灵感”——为什么不能在小孩身上实施这样的手术呢?
“小孩的话需要的正常肝脏也比较少,因为他小嘛,不像大人需要大肝脏,我们只要分一点点正常的肝脏组织给他就行了。” 良性占位的肝肿瘤患者在肿瘤被切除的时候必然也会切掉一些正常的肝组织,而这些正常的肝组织完全有可能救活那个孩子,但即便有了这个大胆的想法,在正式实施前,他们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考虑和解决。
“我们讨论最多的问题是要保证供体的安全,”周俭说道,“人家是做了好心事,你不能让好心人有并发症,或者有生命危险,那就失去了这个手术的意义,这是第一位的、首要考虑的。”
中山医院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展开了合作,在对供体的安全有充分把握之后,他们认为这一手术对于这个孩子来说也具有实践可能性,两家医院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合作方式,2002年的活体儿童肝移植的成功实施也是他们通力合作的结果。
手术成功实施,供体与孩子的恢复都很快,如今那个孩子还常常来中山医院随访,已完全康复,与正常的孩子完全没什么两样。
“孩子现在个子也长高了,一晃肝移植手术后还差几个月就四年了,我记得刚做完肝移植的时候,他一个月能长一厘米。”时隔三年多,周俭对当时的情况依然记得很清晰。
这些年,周俭和病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别担心,和肝肿瘤这场仗,我们一起打!”后来很多病人对他说,正是这句话,让他们在身患绝症万念俱灰后重燃斗志、重获希望。
▲周俭(左二)指导学生做科研。
医生和病人,本就是一个战壕的战友。从刚走出“象牙塔”的临床新手,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资深专科医生,再到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的学科专家,一路走来,每一步前行的脚印都离不开病人的信任和支持。
“他们的信任,是将自己的生命和健康托付给我们。我的导师汤钊猷院士常说,病人把生命交给了我们,我们还有什么不能为他们做的?樊嘉院士总说,对于病人, 他有一份最深的感激,是他们成就了我们这些所谓的名医、大家。”
“一等奖二等奖,都不如病人的治疗效果”
磨炼医疗技术,让自己的“武艺”不断提升、“刀法”不断精进,这是周俭始终瞄准的目标。
这些年,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一次次向肝癌发起“战役”,创造了治疗 肝癌的“世界奇迹”:从20世纪60年代肝癌号称“癌王”,最难诊断、最难治疗、预 后最差,到“早诊早治——小肝癌研究”;从“不能切除的大肝癌”,到巨块型肝癌介入治疗、缩小后切除;从肝癌门静脉癌栓的“死亡禁区”,到实现外科综合治疗技术的突破,把“不可治”变为“部分可治”,再到肝癌门静脉癌栓形成机制及多模式综合治疗技术,提出肝癌肝移植适应证的“复旦标准”,显著扩大肝癌肝移植的适应证范围,写入《中国肝移植手册》,以及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转移防治新策略及关键机制,乃至如今的肝癌个体化诊疗基因检测指导肝癌精准治疗、国际首创的7个微小RNA肝癌早期诊断试剂盒……这些让原本不可能的治愈成为现实的成功实践。
“这些科研与基础科研不同,作为一个临床工作者,我考虑得更多的是这些科研成果能不能转化到临床,为病人所用。对老百姓有益,对病人有益的,我觉得获奖才有意义。病人的生存、疗效才是最好的说服力。”
中山肝脏外科团队最近有一项基础研究成功转化为临床应用:国际首创的7个微小RNA肝癌早期诊断试剂盒已被中国FDA批准应用与临床,有望成为有效的肝癌早期筛查的重要手段之一,使更多的肝癌病人在早期甚至极早期就能诊断出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疗效好!
过往数据显示,结直肠癌患者在整个病程中,半数会发生肝转移,未经治疗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期仅为6.9个月。为了突破这一局面,中山医院课题组在国内 率先建立结直肠癌肝转移多学科治疗团队(MDT),以病人为中心,对每例病人均进 行细致的检查评估,针对其病情的个体差异制定最为恰当的治疗计划。
“我们的MDT团队,让病人始终处于最佳的治疗方案当中,因为结直肠癌肝转移 病人是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治疗,他们发展的过程也是不一样的。他以前可能只在外 科医生那里看一次,就到内科医生那里来了,内科医生给他们化疗,肿瘤很大,缩到一定程度,考虑的是能不能再缩小一点,可是再缩小的同时,往往肿瘤就转移到其他地方去了,也就失去了救治的机会,但是现在外科医生也在不断地在跟踪这个病人, 这样病人就不会失去最佳治疗机会。” 结直肠癌肝转移研究是中山医院多学科团队合作的胜利,普外科、肝外科、肿 瘤内科、内镜中心、肝内科、放疗科、放射科、病理科、胸外科等众多科室的医生都参与了这项研究。
通过MDT团队的努力,中山医院肝转移灶切除率从19.2%提升至37.1%,5年生存率也从43%提升至53%,与国际水平相当,甚至还略高。这样的突破不仅让全国各地的病患慕名来到中山医院就诊,更有力地推动了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结直肠癌肝转移方面的临床研究。
科教兴院,要走内涵建设特色发展之路
采访过程中,周俭一边跟记者谈话,一边不停地敲打着双腿。他笑说:“昨天做 了十几台手术,从早上做到晚上,做完回家都累瘫在沙发上了。今天这腿酸得呦。” 做一名外科医生如此辛苦,是什么支撑着他走到今天?
他说:“这份工作给了我巨大的成就感,每救活一条生命,心里的欢喜是无法形容的。其实这份工作说累也累,说简单也简单。一上手术台,精神就完全集中起来,心无旁骛,任何杂念都排除,没有任何外界干扰,就一心把手术做好,身体累,但是只是跟器官打交道,心情轻松。不像做管理,要跟人打交道,方方面面的关系都要考虑,更累。”
问他怎么会有这种感受,他开玩笑说:“现在做中山医院副院长和区级医院院长,有了对比,才有了感触。当然,作为一名有专业的管理者,要站得高,看得远,不怕累,不怕苦。”
讲到医院的管理工作,周俭显得踌躇满志。他说,中山医院着眼于建设医教研管协同发展,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医学中心的总目标,制定了科教兴院、走内涵建设特色发展之路的战略。并着重强调,科研投入和建设以服务临床,服务病人为目的,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科学研究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提高医院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徐汇区中心医院要发挥好医疗 体在国家分级诊疗政策实施中所起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健康中国建设做出新时代的新贡献!
名医简介
周俭: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肝病研究所副所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兼徐汇区中心医院院长。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国家卫生与健康委员会“原发性肝癌诊治规范2017年版”编写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兼外科学组组长(主要执笔专家之一)。
擅长各种肝肿瘤疑难杂症的诊断与治疗、肝脏移植。获上海市卫生系统跨世纪 “医苑新星” 等荣誉。
作者:钟萱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顾军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