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病变能保育吗?沪开全国首个多科会诊
查出子宫内膜癌的癌前病变,B超、核磁共振专家都认为情况尚可观察,但诊断金标准的病理科专家却从切片中看出情况非常凶险,认为切除子宫势在必行。对33岁未婚未育的小杨来说,子宫切与不切,面临残酷选择。
今天,全国首个子宫内膜病变保留生育功能多科会诊门诊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开展,在规范临床诊治的基础上,为不同的病人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精准化的医疗服务,从而达到更好的疗效。
争论和交锋,留给“生”的希望
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中40岁以下的女性占到3%-14%。对于子宫内膜癌或癌前病变,全子宫切除是目前医学界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案。但是对于年轻、强烈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来说,这样的治疗却会让她们永远失去当上母亲的权利,成为人生中无法醒来的梦魇。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从3年前开始,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党委副书记、主任医师陈晓军开始了探索之路。子宫内膜病变的情况通常比较复杂,需要通过超声检查、子宫内膜取样、诊断性刮宫或宫腔镜检查等方法对子宫内膜进行评估,病理检查做出诊断,再加上需要考虑为患者保留生育功能,让病情的处理变得异常棘手。
在每次接手这样的病例后,陈晓军便召集为患者做检查和诊断的病理、B超、宫颈、生殖内分泌等各科专家坐在一起进行积极沟通,反复论证,力求在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寻求保留生育功能的最优治疗方案。而在这一过程中,她发现一些疑问和难点有时在检查报告中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却能在专家们面对面的交流过程中及时被发现,为治疗提供全新的思路。
意见并不总是一致,为了一个病例争锋相对的场面并不少见。而每到这时,病理科主任周先荣的一句话总是深深地打动着大家,他说:“请大家敬重年轻的子宫!”
优势凸显,治疗之中见真章
为子宫内膜病变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绝非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事情,整个治疗过程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这更让多科会诊显得尤为重要。
陈晓军回忆起去年收治的一位患者,备孕6个月期间患者一直有阴道流血的现象,到当地医院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样腺癌,医生建议切除子宫。她不死心,来到了陈晓军的门诊。通过病理会诊和核磁共振检查,发现病灶并没有出现浸润和远处转移的迹象。经过多科会诊,各科专家统一了意见,认为她有条件接受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于是医生对她进行了3个月的药物治疗。令人惊喜的是,检查结果发现她子宫内膜病灶逆转为不典型性增生,病情好转了!又通过数个月的治疗和巩固,她的情况稳定下来。此后,生殖内分泌专家帮助她将子宫内膜调整到适合受孕的状态,介入科的专家为她做了双侧输卵管的通液,成功后又将她转诊至集爱做人工授精,次月患者就成功怀孕。
这个案例让多科会诊的优势尽显无疑。在治疗方案确定前的会诊讨论让各科专家从各自领域出发阐述意见,使得治疗方案尽可能地全面、权威;会诊讨论能让每一位专家充分了解到患者的诉求和病情,在一步步的诊疗过程中,齐心协力向着治疗目标前进,避免因为医生不了解患者之前的治疗而选择错误方案的情形;同时,多科会诊免去了患者为同一疾病在各科间来回挂号求诊的不便,无论从时间还是经济上都极大地惠及了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