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沪漂:在上海三年,工资翻了10倍,却罹患两种癌-LMLPHP

    编按

    没有人一直年轻,却一直有年轻人。全球18亿年轻人,他们是充满潜力的一代,互联网让这一代年轻人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我表达权利,他们通过网络交流、学习,创业。他们从网络中汲取养分,又用自己的创造力反哺这个繁荣的生态。从爱好到职场,他们的人生观和职场观与父辈有着显著的区别。

    打工人、干饭人,这些年度爆梗背后是年轻人对于职场、生活的自我解嘲,也反映了他们对于严肃议题的独特思考。

    如何正确认识这一代年轻人?为了解答这些问题,YOUNG财经联合腾讯新闻与众多优质创作者,围绕95后这个“年轻群体”,通过行业观察、人物故事、市场报告等一系列的内容,试图为大众揭开这个新兴群体的真实群像。

    

    采访&撰稿/孙瀛洲 编辑/王炜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时至今日上海仍是一座极具魅力的国际大都市,吸引着一批批年轻人奔涌而来,漂在黄浦江畔,苏州河边。

    

    每个年轻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大部分人在平淡日子里揪着心里的刺,有人在奔跑的路上跌得遍体鳞伤,有人在这里做着故乡不可能实现的梦,哪怕辛苦、疼痛、迷茫、孤独。

    

    沪漂是他们这一生难忘的经历。在这里,她们连疲惫都是精致的。他们在繁华泡沫中荡涤,经历,最终找到真正的自己。

    

    上海是一袭华美的袍,底下是破碎是虱子

    口述人:夏洛特

    24岁,沪漂2年

    本科毕业于武汉某高校城乡规划专业

    现就职于上海某城市设计院

    

    我是武汉人,2018年毕业来上海。当时有一个实习的机会,就是在上海这家公司,后来就留下来,转正了。

    

    我喜欢上海,这里思想多元,城市包容,工作环境也让我开拓了眼界。来上海两年,没房没车,但我从来没觉得自己是一个沪漂。京漂、沪漂那是上一代人的提法吧?只不过在上海,我不知道未来在哪里,未必要扎根在这吧。

    

    我有一份看起来光鲜高级的工作,带着小小光环的。所有问及我的人一听在城市规划设计院工作,就觉得很高大上的样子。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跟很多年轻人不一样,我的职业疲惫期来得太快了,才工作两年多,我就提前变得麻痹了。

    

    我的工作需要跟政府对接,跟地方官员打交道,听取一些宏观上的描述、需求,来给当地政府做规划方案。这个工作最开始是令人兴奋的,毕竟他满足了我的好奇心,让我见识了更广阔的的人。

    

    但后来慢慢发现,这份工作并不能给我带来成就感,让我觉得这样的工作没有价值。工作中的琐事太消磨人了,甲方(也就是地方政府)还经常提出各种各样的修改意见。最开始我还会从专业角度对这些意见进行反驳和解释,后来日子久了,这种事一直都有,我也懒得再说什么。只在对方提出修改意见后,给他一些选择项。我厌烦这种反复、修改以及不着边际奇怪的意见。

    

    我的薪水很低。一个月还不到一万块。但项目多的时候,年底会有奖金。我来这么久,拿到奖金最多的是相当于两三个月的薪水。

    

    钱挣得不多,但我是一个低欲望青年,所以日常没什么消费。除了房租,来上海这些年最大的支出就是买了一部手机,再就是每个月三千块钱健身费用。我平日都是自己做饭。对奢侈品和大牌也没啥兴趣,宁愿把这笔钱花在丰满自己精神世界上,比如旅行或者看展览。

    

    沪漂这两年多,见过了世面,也有着体面的工作,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却变得越来越无趣,对工作也是丧尽热情。

    

    我才24岁,为什么上海这五光十色的大都市,都无法激活我真正的生命力呢?

    

    上海像一袭华美的袍子,漂在这座城市才能看见它底下不尽的破碎与虱子。像我这种平平淡淡的佛系年轻人,注定是要被淹没在都市的人海中吧。但是上海又那么让人感觉舒服,虽然一段时间的短暂麻痹、迷茫,但总让我觉得有些什么在浪头之后藏着,不像小城市一览无余。大概就是这种让人心安的、未知的魅力,也感染着我。

    

    但24岁,谁说不会像个冲浪者,在这大海上逐浪前行呢?

    

    我才20出头,却背着人命压力

    口述人:苏大壮

    22岁,沪漂6年

    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轨道交通专业

    现就职于上海某投行

95后沪漂:在上海三年,工资翻了10倍,却罹患两种癌-LMLPHP

    2018年演出中的苏大壮

    我是一个分裂的沪漂。2015年读大学的时候,我来到了上海。在同济大学学轨道交通信号专业,毕业后就进入轨道交通行业。在上家公司工作一年多,最近辞职了,因为受不了这人命关天的压力。还有,我想玩音乐,玩音乐需要赚钱,我得去赚钱,朋友介绍我去了一家投行。

    

    短期来看收入可能会因为新人身份而减少,但我相信自己会有钱的。

    

    之前在轨道交通公司的工作,我是负责检测。在地铁供应商修好交付之前,我们作为一个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轨道线路上的一切有没有问题。要做的事情非常细致,每一步都需要签上自己的大名,包括:检查技术手册和文档,看这些步骤是否有太大的问题;判断线路是否安全,发放很多证书。

    

    如果技术手册、文档没问题,在地铁运行之前,我们还要跟着列车跑两三个月的时间证明其安全性。测试的细节非常多和繁琐。在这样的公司,月薪普普通通,一年有两个项目奖金,收入在同龄人中算过得去。

    

    但是这个活儿给人的精神压力太大了,因为它涉及到的是人命关天的事。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去西北某个城市验收地铁线路,为了赶工期,地铁公司很多工作并没有到位,轨道涵洞中经常漏水。

    

    积水对地铁列车的行车安全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列车快速行驶的时候,就会因为刹车问题而出轨或者撞击。但工程的交付时间已经确定了,还邀请了重要领导出席,所以必须要在Deadline之前完成验收。没办法,我只好跟着车多跑几趟,并提醒司机在试运营仪式上,放慢速度。

    

    每天做的每件事,做的每个文档,都需要签上自己的名字。做不好就要付法律责任的。心理上压力自然很大。所以我很少参加社交活动,下班就回家睡觉,会有强迫症表现,比如总觉得门没关或者水龙头、煤气没关。

    

    好在我还有音乐,我只想逃进音乐世界里。

    

    我从小喜欢音乐,从中学就开始学乐器,大学也做过相关兼职。我是很普遍意义上的小镇青年。留在上海的很大原因,是如果我在老家和上海做一样的事儿,在老家会显得我是一个非常怪异的人。不论这些事儿能否做成,我会被视为一个怪物。但在上海,我会被包容对待,不会让人觉得奇怪。

    

    上海这个城市,为我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毕业后跟另一个老师合伙做了个厂牌,每年会做演出,也会签约艺人。我们签了些小乐队。周末我基本都会拿来做音乐和演出,但因为对现阶段音乐市场有些失望,所以不做了。

    

    关于未来我没想过,不过我的父母想去成都定居。我也很喜欢成都,很舒服很轻松的一个城市。在那里生活会很惬意吧。

    

    我觉得漂在上海的人一部分属于能力很强,另一部分是没办法回到小城的生活状态里了。回到老家,做事的环境和人的环境不是很习惯。而且,在工作上工作强度,效率,流程非常高,是我在职场上学到的东西。做事要细心,要有效率,这些是其它的小城市所不具备的。其次是你会认识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油菜花的人,也认识了一些有名的做音乐的同行。在上海你会认识各种各样很厉害的人。

    

    我目前漂得有点焦虑……因为……我没有户口,没有房子没有车子。之所以还要漂在上海,大概是因为这个城市有很多可能性。

    

    我想情况要一天天好起来,三到五年的时间吧,我只给自己这么多时间,如果不行,就打包离开。

    

    上海像一张床。哪怕我再疲惫都能让我躺下,做一场梦,哪怕梦醒黄粱,起码曾有温柔一刻。我离不开它的这种包容,它见怪不怪的波澜不惊和胸襟,上海是我精神上的故乡。

01-22 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