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和都市圈相关规划提出以来,轨道交通建设和规划变化似乎最为明显。近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发布《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向公众咨询,本次规划释放了哪些重磅信息?
规划提出全省常住人口将以年均增长约115万的速度增长,到2035年达1.3亿。2035年,珠三角地区人口从2018年的6301万人增至规划的844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90%。
规划提出以超大特大城市以及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建设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汕潮揭都市圈、湛茂都市圈等5个现代化都市圈。
规划提出,围绕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建设上海-汕头-汕尾-深圳-广州(沪深广高速磁悬浮)、北京-韶关-广州-佛山-珠海-澳门(京港澳高速磁悬浮)的磁悬浮线路,还有阳江-珠海-深圳高铁(赣深客专西延线)、琼州海峡通道。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广东首次提出预留建设沪(深)广高速磁悬浮通道。深圳到上海约1500公里,如时速以每小时600公里算,大约2.5小时就可以互通深沪两市。深圳至北京约2200公里,如果乘坐京港澳高速磁悬浮,大约3.6小时可到达北京,比高铁要节省超一半时间。
广深之间交流密切
目前,广州和深圳的交通已十分便捷。时速200公里的广深铁路、时速350公里的广深港高速铁路,使得两个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越来越近。但两地之间的交通压力也开始显现,尤其是节假日。其实,对广深之间的高速磁悬浮通道,市场传闻已久,如能顺利落地,不仅能满足广深两地日益增长的客流需求,还能实现广佛-深港的快速连接。
一、白云机场-广州火车站-南沙枢纽-宝安机场-前海-香港西九龙
二、白云机场-珠江新城-南沙枢纽-宝安机场-前海-香港西九龙
三、白云机场-天河公园-宝安机场-前海-香港西九龙 四、白云机场-天河公园-东莞市中心-福田-香港西九龙
从目前公开的线路方案可以看出,目前专家们更倾向从广州东站到深圳香蜜湖方案。
除了广高速磁悬浮通道,地铁、城际铁路也在广深之间“开花”。
此前,广州地铁就粤港澳大湾区线网优化客流预测专题研究项目进行公开招标,重点研究对象为跨市的都市圈高速轨道(地铁18号线、22号线和28号线等),以及与广州地铁一体化运营的城际铁路(广清城际、新白广城际和广佛环城际等)。招标任务书显示,除了已公布的18号线南延至中山珠海、28号线东延至东莞之外,22号线也规划成为跨市快线,将延伸至东莞,与深圳衔接,这有望成为广州和深圳第一条互相“连接”的地铁线路。公开资料显示,22号线最高设计时速达到160公里。
除了地铁,还有城际铁路。去年6月,穗莞深城际机场至前海段正式开工,这也是深圳自主建设的第一条城际铁路。穗莞深城际机前段既承担着沿线地区城际客流,也承担着深圳内部组团间的通勤客流,可与在建的穗莞深、琶洲支线、佛莞、莞惠等城际互联互通。此外,广深铁路最后一阶段信号系统设备改造工程(平湖站至深圳站)已顺利开通并交付使用,广州东站、广州站、深圳站都接入了全国高铁网。此次施工改造完成后,广深铁路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铁路主干和运输要道,即将焕发新的活力。
此外,《规划》将计划构建“12312”交通圈。粤港澳大湾区、汕潮揭都市圈和湛茂都市圈内部1小时交通圈;粤港澳大湾区至粤东西北地区形成2小时交通圈;3小时通达全国、东南亚主要城市;12小时通达全球主要城市。为此要构建“三横六纵两联”的综合交通体系,对接国家综合交通骨干网布局,推进高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和高等级航道网建设,形成综合立体、能力充分、高效衔接的综合交通网络。
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表示,随着城际轨道交通网络的建设和完善,大湾区内部的交通会更加方便,城市的边界将被打破。只要整个都市圈的轨道交通便捷,城市之间都能快捷连接起来,城市边界自然就模糊了,不仅可以实现交通出行的便捷,也可为产业拓展开拓新空间。
此外,未来广东的发展将呈现什么样的空间格局?
《规划》提出未来广东将形成“一核两极多支点”的空间格局。
“一核”指未来将强化珠三角核心引领作用,推动广州深圳双城联动,推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携手港澳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形成带动全省发展的主动力源。
“两极”则包括支持汕头湛江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培育汕潮揭都市圈和湛茂都市圈,推动港产城有效衔接联动协同,把东西两翼地区打造成全省新的增长极,与珠三角沿海地区共同打造世界级沿海经济带。
“多支点”则意味着未来将建设若干个重要发展支点,增强汕尾阳江的战略支点功能,打造珠三角产业转移承载地、产业链延伸区和产业集群配套基地,增强韶关,清远,云浮,河源、梅州等北部生态发展区,地级市中心城区的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承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