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万物都生长出了绿色,年轻人的基金也不例外。年轻基民怀着暴富的梦想跑步入场,十个有七个成了被割的小韭菜。

    过去的2020年,炒股不如买基金深入人心,吸引了不少新基民入场,春节过后,A股高估值赛道股经过了一轮大幅的杀跌,尤其是基金重仓股,不少“网红”基金近段时间跌幅高达20%以上,让新基民们都叫苦连天。

    虽然这些基金即使经过了短期回调,单从去年以来算起收益率依旧可观,但新基民却不挣钱,

    支付宝近期上线的功能可以看到基民亏损程度,揭开了基金挣钱基民亏钱的残酷真相。

    支付宝上线新功能

    基民亏损分布图曝光

    近期,支付宝上线了一项跟基金相关的新功能,可以看到近一年来,基民的盈亏情况。

    基金君找了几只顶流基金的情况,跟大家分享。

    先来看看易方达张坤老师的蓝筹精选,作为过去一年中最受瞩目的基金,易方达蓝筹精选重仓贵州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等白酒股,在白酒股持续上涨的行情中净值飙涨120%。

    基金经理张坤备受投资者追捧,易方达蓝筹精选规模在2020年末达到677.01亿元,成为市场上规模最大的权益类基金。张坤管理的其他基金也被投资者热追,张坤成为公募基金历史上首位在管主动权益类规模超千亿的基金经理。

    伴随着基金从大热到最近的大跌,“顶流”基金经理们的“待遇”可谓坐了趟过山车。易方达张坤从“世界上最好的坤坤”,到沦为“菜坤”“”只会炒白酒,不过两月之隔。

    支付宝数据显示,在张坤的基金上挣了钱的基民有多少?不到20%!

    其中超过80%的持有人亏损,亏损5%以上的持有占了65%。而挣了5%以上的持有人,占比不到10%!数据对比悬殊得可怕。

    为什么半数以上的基民挣不到钱?支付宝的数据显示,有以下几种原因,排名第一的是放弃定投、而第二的原因是追涨杀跌,第三是持有时间短,第四是频繁买卖。

张坤一年狂赚120% 却有80%基民亏损!大量基民却不赚钱?原因心酸-LMLPHP

    而事实上,基金君看了一下数据,大多数的热门基金虽然近期回撤超20%,但是拉长时间来看,近一年的收益超过50%的仍不在少数。那为什么基民就是不赚钱呢?

    炒股不如买基金

    为什么但基民却不赚钱

    一是高位入场

    关于追涨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举个例子,假设一只基金一开始规模为1亿,此时基金净值为1元,几个月之后,该基金净值上涨了100%,净值为2元,变成了一只大牛基,在各种媒体宣传之下,成了明星基金,许多投资者开始申购,规模一下子暴涨到了70亿,这其中有2亿是最开始的1亿净值增长而来,剩下的68亿元是哪来的?基民追涨买入的。

    假设到了年底,这只基金的净值从高处下跌了20%,即:由2元跌到了1.6元,此时,该只基金全年业绩是从1元到1.6元,上涨了60%。然而,大多数投资该基金的基民却是亏损的,因为上涨是从1亿规模开始涨,而下跌却是从70亿规模向下跌。

    为什么基民爱追高?

   这是人之天性。短期高收益吸引关注的目光,当身边的人买基金赚了大钱,自己便开始蠢蠢欲动。关于这一点,从基金新发行的规模也可以看出。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往往在牛市中密集发行,而行情低迷时却相反。

    基金界有句话叫做“好卖不好做,好做不好卖”。因为基金公司的盈利主要来自于管理费,而基金的管理费与规模挂钩,而非业绩挂钩。因此,基金公司想赚管理费就必须要做大规模。

    大牛市中基金“好卖不好做”。大牛市中,基民购买基金的热情高涨,规模很容易做大。然而,发行容易,在牛市中进行投资,却非易事。此时建仓,相当于追高,前期的火爆已经部分透支了未来上涨的空间,如果不建仓又可能跑输大盘,导致基民的赎回。

    二是频繁换基

    由于大部分基民买基金都是在赚钱效应带动下进场,买的基金大都是近期的热点品种,消费走强买消费、5G热门买5G,总想赚快钱。

    不少基民的投资路径是这样的,买入风头正劲的A股基金,持有了一段时间收益不理想,为什么涨了这么多,我一买就跌了?于是卖出,换入有着热门概念的B基金,拿了几周,小赚或小亏,热点又轮换到了别的板块,于是再换入C基金……这样来回切换,到头来,没赚什么钱,手续费却交出去不少。

    这种频繁交易和投资者的过度自信是分不开的,根据《分析报告》,有89.1%的投资者认为自己的金融知识水平高于或者处于同龄人的平均水平,只有10.9%的人认为自己低于或远低于同龄人。

    高位追涨、短线交易、频繁换基这些导致基民亏损的主要操作,其背后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大部分人在买入之前,并没有下功夫去研究基金。对于主动型基金而言,我们至少要知道其投资风格、基金经理的历史收益、基金的历史业绩、人员变动情况、基金的投研团队、有无道德风险等,并且,判断其当下的高收益是由于踩中了热点,还是源于其一贯管理能力优秀。而对于指数基金,要研究其编制方式、历史业绩表现、跟踪误差、估值情况等。尽量在估值低的时候买入,高估时少投或者止盈,避免出现追高、频繁交易等不理性的投资行为。

  文章来源

03-22 1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