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俄新社莫斯科4月5日报道,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刊登了一项研究结果:对苏格兰野生绵羊近20年的观察表明,动物寿命与染色体终端的长度有关,而与染色体终端的完好程度无关。前者取决于基因和遗传,后者则取决于生存条件与环境等外部因素。

报道称,染色体终端的长度被认为是整个机体健康或衰老的重要生物标志。染色体终端越短,死亡的风险就越高——这是脊椎动物的普遍规律。然而目前为止尚未明确影响染色体终端的更多是遗传因素还是外部因素。

报道指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对连续几代生命体进行长期观察,而这样的研究很难在人类中进行。因此,挪威、英国和加拿大的科学家在挪威科技大学生物系科学家丹尼尔·努西的领导下,选择了寿命较短的物种——栖息于苏格兰的野生索厄羊封闭性种群。

报道称,在近20年的时间里,科学家们收集数据,使用多变量遗传模型,分析了在各种不同因素影响下染色体终端长度、完好程度与随后的动物存活率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寿命与染色体终端的长度有关,与其完好程度,即消耗水平无关。同时,第一个变量与基因遗传直接相关,而第二个与环境因素(例如神经紧张状态或饮食)相关。

科学家们表示:“我们没有发现死亡风险增加与染色体终端消耗有关的证据。相反,我们发现死亡风险与染色体终端平均长度的个体差异有关。我们的分析表明,染色体终端平均长度与个体寿命之间的关联具有遗传基础。”

科学家们认为,他们的发现意味着遗传对于控制寿命的重要作用,并指出继续研究其演变方向的必要性。

研究表明:寿命长短取决于基因遗传-LMLPHP

苏格兰野生绵羊

来源:参考消息网

04-08 0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