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疫情期间漫长的封闭集训,来到高温不断的夏日集训,狠抓体能、磨炼意志,1544名上海体育健儿和255名教练员与汗水和梦想作伴,用日复一日的训练,向梦想进发。插上科技的翅膀助力科学训练,带着家人的情感陪伴左右,运动员们说,我们在上海崇明体育训练基地有个家。

科技助力

上海体操队男队主教练秦国欣还记得,“小时候练体操,教练在纸上画好动作分解图,再给我们讲解动作。后来,有了摄像机和智能手机,便简单拍摄现场场景后,回放给运动员看。”而现在,当配备有4个高清摄像头、2个移动摄像头、12个机位,和高清可触摸液晶屏组成的屏幕回放系统亮相体操馆时,教练们纷纷夸赞,多了一个好帮手。

其实,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自崇明训练基地启动以来,这套屏幕回放系统在体操馆、乒乓馆、羽毛球馆等多个场馆全面应用。上海羽毛球队和体操队教练不约而同告诉记者:“我们正在请科研人员研发最新的技术统计和分析软件,同这套屏幕回放系统组合起来运用,届时教练员在训练中就更如鱼得水了。”

乒乓馆里,两根支架、一块木板,上面再贴一块胶皮,诞生了一块回弹板。乒乓桌另一头,运动员对着回弹板打球,热火朝天,站在一边的教练可同时观察数位运动员训练。“别小看这个简易装置,运动员必须对球有很好的控制力,否则,球会飞出去。”上海乒乓球队领队童本俊介绍道。而这个装置,还是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推荐的。

人文关怀

“饭菜都是绿色食品、每天换下来的运动服也有专人洗,而训练设施更是国际一流。回到崇明基地,仿佛回到了家。”已经取得现代五项东京奥运资格的上海籍运动员罗帅感慨道。

因为疫情,今年年初二之后,运动员在这里封闭集训了整整4个月,无法同外界接触,不能回家探亲,更没有比赛可打,日复一日的训练,难免枯燥。前不久,上海羽毛球队邀请江苏队来访,在训练馆里打了一场交流赛,前世界冠军王仪涵也兴致盎然地回到队里,担任现场解说。久违的比赛,让运动员们的精神为之一振。

乒乓球队不仅在队内搞了一次大型电竞赛事,还邀请羽毛球队、体操队一起参赛,比赛内容是时下颇为流行的《王者荣耀》。训练馆里悬挂着的硕大屏幕,成了大型直播现场。

心理辅导工作更是各运动中心的重中之重。基地内的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有一间心理治疗室,除了配有心理咨询师,还有一套智能化仪器。此外,每支队伍的教练员都成了运动员的知心人。“每天晚上,我们的大门都是敞开的,运动员有什么想法,都可以来找我们谈。”羽毛球队教练说。

相比其他队伍,体操队的运动员们年纪特别小,只见一个个“小萝卜头”在平衡木、高低杠、鞍马上正刻苦训练,男孩子们甚至脱了衣服光膀子训练。“别看他们训练中能吃苦、很懂事,但在平时生活中,他们还是小孩子。”体操运动中心主任叶晓东说。

体操教练还多了两个身份:家长和老师。一批体操运动员还在上小学,疫情期间,教练们要督促他们上网课,开学后,白天带他们集体步行去学校,晚上还要帮他们辅导功课,默写、背诵。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要操持。“家长交到我们手里,一年半载都见不到孩子,我们就是他们最亲密的人。”叶晓东告诉记者。

科学保障

在崇明体育训练基地,新增了特殊环境低氧实验室、指标检测系统等。副所长邱俊告诉记者,通过运动员的血液、汗液、尿液等阶段的机能指标检测,可以评估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帮助教练及时调整训练计划。“未来,我们还将建造运动性失眠实验室,帮助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之后得以充分休息。”

去年10月启用的水下康复实验室,是运动员们的香饽饽。每天,这里的数个泳池都预约满员。

除了在传统的冷热放松池中放松肌肉,运动员还可以通过水下跑步机、水下自行车和水下椭圆机等对抗水流速度进行有氧训练。

据了解,上海体科所配备了本土顶级康复师,除此之外,请一批国外优秀物理治疗师加入康复团队,早已是一项传统。疫情期间,外籍康复师同大家一起在基地中心,每天为运动员们提供治疗服务。

苦练内功

曲棍球和棒球场上,地面温度直奔40摄氏度,女运动员们即便涂上了一层又一层的防晒霜,依然抵挡不了紫外线的照射影响,全身黝黑,闷出来无数颗

痘痘。

羽毛球馆内,墙面上的横幅“成功来自坚持,执着创造奇迹”,激荡人心。而在留言板上,队员吴羽之写道:“热爱可抵漫长岁月。”

苦练内功,热血夏训,运动员们练得自信、住得安心,因为他们的背后,有上海崇明体育训练基地“家人们”强有力的支持。

08-29 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