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薛(化名)的搬家梦整整做了21年。

农林路301弄,20世纪70年代的老房子,如今在电子地图上已找不到这个地标。原因是这里经历了两度搬迁。

第一次是1999年的动迁。周边光新路要建设小区,绝大多数居民动迁走了,老薛一家却没走,“当时因为楼上比我们多分到5000块钱,觉得不公平。”

第二次是世博会前夕,房子被划进旧改地块整体征收。老薛几乎以为自己就要搬新家了,但受家庭内部的和外部的种种因素影响,最终还是和相关征收部门谈崩了。

又过了10年。如今,周边一片只剩下老薛一家和其他两户邻居。这也是整个普陀区宜川路街道仅存的三座无卫生设施的老旧住房。

为消灭旧改零星地块,尤其是无卫生设施住房,普陀区今年创新采用了“房屋协议置换”的方式实施改造,给予老百姓货币置换,房屋置换,或货币房屋置换等多种方式选择。宜川路街道于今年3月启动协议置换工作,目标就是完成这3户人家,涉及3个产权6户户籍的老房子顺利搬迁。

无卫生设施,意味着要“拎马桶”。老薛一家拎了大半辈子马桶,直到最近几年,周边都建设了商品房小区,连倒马桶的地方也没有了,他就变着法地在房子的一个角落,接出一根下水管道来,装了抽水马桶。

但即便是这样,房子依然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三座孤零零的老房子长年被“挤”在光新小区的一角,显得突兀。而小区其他居民看这三座房子,也总是忧心忡忡。

因为房子上了年纪,加上多年未修缮,不光墙皮剥落了,还或多或少有些歪斜。房门口积累的堆物、蜘蛛网般的外接电线,也增加了人们的不安全感。

更惊险的是,房子处在上海站与上海西站的中轴线上,一旁挨着铁轨。其中一幢几乎与铁轨亲密接触。“站在二楼的晒台,火车就从眼前开过。”原光新居民区书记李凤霞说。

比楼上少分5000元,他们挨着铁轨住了21年!上海普陀这3户“钉子户”,终于要搬迁了…-LMLPHP

老房子破烂不堪。

几个月前,围绕“房屋协议置换”的推进,宜川路街道对三户居民进行了第一次意见征询。“没想到都同意了。”李凤霞说。本以为遗留了21年的老大难问题处理起来一定相当棘手。这个结果也反映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搬离老房的心愿越来越强烈了。

不过,真正的困难的才刚刚开始。一谈到钱、谈到置换方案,矛盾很快就浮出水面。

老薛夫妻俩原本已经开始计划接下来要去哪里养老,住什么样的房子,享受美好人生了,却突然在协议面前搁笔了。原来,老人受过去的老观念影响,始终坚信,“钉”得越久,拿到的利益就越多。

还有一户人家,户数多、面积大,再加上家庭成分复杂,每个家庭成员的诉求差异甚远,有的重残身住护理院、有的是知青返沪条件差、有的收入低又无房。想要房的,想要现金的,始终谈不拢。有一次是调解进行不下去,有人直接摔门而出;还有一次甚至已经签了字的协议,又被当场撕毁,家庭成员进入新的拉锯战。

为了让三户人家早日迁新居,不在住房奔小康上“掉队”,宜川路街道从工作开展之初,就做好了缜密的计划,誓要把矛盾问题连根拔除。街道还成立了工作专班,前期进行仔细的实地勘察,将该地块的房屋、房主、租客、矛盾问题等情况一一排摸清楚,并形成一户一档案,制定了翔实的“作战图”。

针对其中情况最复杂的一户,街道尝试在政策框架范围内,根据房内每位家庭成员的实际诉求,给出“货币房屋”的多种组合。还专门请来征收所的“老法师”,为一家人计算最合理合算的方案。一家人几经纠结,最终还是感受到了工作人员的诚意,在相对满意的方案上签了字。

比楼上少分5000元,他们挨着铁轨住了21年!上海普陀这3户“钉子户”,终于要搬迁了…-LMLPHP

居民最终签字。

而最先完成签约的那户人家,则是因为街道的感情攻势起了作用。这户居民家中有5口人,两位姐妹赡养着自己老母亲的同时,抚养着一子一女。姐妹俩身体不好,家庭也不富裕,由于签约不能满足家庭要求,迟迟不肯松口。

在街道、居委干部数次上门沟通后,情况有了变化。80多岁的老母亲开口了,“去年台风暴雨天,是你们把我背出来,送到安全地方过夜,也是你们平时在政策上一直照顾我家女儿,我心里都明白,我会让女儿们好好考虑的。”日常的嘘寒问暖,生活上的关心问候,让一家人感受到了真心,两姐妹渐渐放下执念。

“置换政策阳光透明,大家都感受到了公平公正。”现光新居民区书记杨岚告诉记者。普陀区制定的“房屋协议置换”政策,针对所有无卫生设施住房的置换一视同仁,每户人家的置换方案都摆在明面上。“而且,因为我们从始至终坚持统一口径、统一标准,该群众享受的利益一分不少,不符合政策的要求一步不让,居民也终于认同。”宜川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而今,老薛在充分理解了阳光置换政策的同时,接受了置换条件。到本月中,三户人家已全部完成签约,并开始了紧张的整理和搬迁。挣扎21年,他们总算可以离开“铁轨房”,拥抱新生活了。

 

08-29 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