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述评|智慧助老,让技术充满温情-LMLPHP

智能导乘机器人。陈梦泽/摄

方翔/文

“去中山医院门诊部,您可以乘坐49路公交车到中山医院站下车。”

……

在49路人民广场站,一位身着工作服、佩戴口罩的智能机器人不时回答着老年乘客的问题,在它胸前的液晶屏上也会给出相关问题的答案。

49路公交车途经十多家大小医院,包括华山医院、中山医院、肿瘤医院等沪上知名三甲医院,车上的老年乘客比例非常高。有了智能导乘机器人,老年乘客只需触摸智能导乘机器人的头部或主动靠近感应区,就可与其展开人机互动,这无疑给不善使用手机导航的老年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老年人面临着“数字鸿沟”的困境。有一种观点认为,“鸿沟”的出现是因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进太快了,没有“等待”老年人。但是在有关专家看来,老年人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与技术发展的快慢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开发技术的人没有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需求。

正如我们最常用的出行导航,手机上的导航软件和智能导乘机器人,在实现线路规划上的技术是差不多的,但是由于考虑到了老年人不太会用键盘输入,导乘机器人通过语音交互的方式,让老年人更乐意使用。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之外,《实施方案》还指出,到2022年底前,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便捷性不断提高,线上线下服务更加高效协同。

线上线下协同的实质,就是人与技术之间协同。近日,“上海独居老人家中水表12小时不走自动报警”的新闻获得了众多网友点赞。当独居老人家中超过12小时用水不足0.01立方米时,系统会判断老人家中有事,并及时向居委会预警。

之后,居委会干部接报立刻上门走访,确认情况。这无疑是线上线下服务高效协同的最好注解。

“十四五”时期,上海将迎来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机遇。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全新课题,不但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也涵盖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等方方面面。数字城市的“神经末梢”,体现在无微不至的民生细节中,特别是对于早已迈入老龄化城市的上海来说,随时随地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充分享受科技带来的数字新生活,对于构建老年友好型城市的“上海样本”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让老年人也能享受科技发展的成果,不仅要靠新技术,更要靠人情味来引领新技术,让技术因此变得有温度。

12-18 1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