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喝黄浦江水长大的上海人,对上海有着特殊的感情。后来离沪,上山下乡,到吉林延边农村插队落户,以及在外地工作,但是,心里始终想念着自己的家乡,连做梦都想回归申城。没想到,举世瞩目的浦东开发,使我梦想成真,圆梦浦东。

百家话小康 | 梦圆浦东-LMLPHP

那是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宣布浦东开发开放,像一声春雷唤醒了这块沉睡的土地。上海市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和浦东新区管委会相继挂牌,浦东新区面向世界公开招聘各类优秀人才,并响亮提出了“天生我才必有用,施展请到浦东来”的口号,真是天赐良机,千载难逢。我和爱人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和许多人一样潮水般地涌向这块东方热土。

记得我于1993年7月初,到了浦东新区人才交流中心,一打听浦东新区招聘的人才需要符合身体健康、年龄45周岁以下、具有中级技术职称三条标准,而我当年正好是45岁,年富力强,身体健康,并在安徽《黄山日报》担任记者十多年,具有编辑中级职称,完全符合新区招聘条件,简直太幸运了。但始料未及的是,招聘人员查看我的证件后,该单位领导说:“我们准备马上派你到人才市场采访。”事后才得知浦东新区人才交流中心正在办一份《浦东人才信息报》,亟需一名责任编辑,而我成了他们物色的人选。有谁知道,在这背后我联系了多少单位,跑断了腿、磨破了嘴,却杳无音信!这回总算“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根据他们的要求,我立即联系采访事宜。那时浦东新区人才交流中心利用星期天先后在浦东新区第六师范小学、潍坊中学、洋泾中学举办人才招聘,全国各地人才蜂拥而至,人才市场人山人海,我白天穿梭在人才招聘市场,全身心地投入采访,晩上挥笔写作,一气呵成,写出了3000多字的“人才潮流涌申城”的大特写文章,刊登在1993年9月25日的《东方城乡报》上,通过了现场考试,被浦东新区组织部、劳动人事局、新区人才交流中心领导看中,作为人才引进,聘任我为《浦东人才信息报》责任编辑,试用期三个月。

1993年10月初,我从外地借调到上海,没有住房,我和爱人、儿子,一家三口蜗居在弟弟家一间仅9平方米的房间里,坚持在床头柜上编稿写稿。那时杨浦大桥还没有建成,我每天坐三辆公交车、乘轮渡,从杨浦区赶到浦东新区,上下班往返两地四个多小时,而且浦东新区人才交流中心办报条件简陋,缺乏印刷设备,报纸电脑排版印刷也要赶到浦西,请一家大报社帮忙,东奔西跑,确实辛苦。然而,我咬牙坚持,挺了过来,在短短的三个月中,坚持每月出2期《浦东人才信息报》,并采写了《弄潮儿向涛头立——浦东新区首次招聘政府官员的追踪记》等文章,被上海市《行政与人事》杂志等采用,同时通过考核,作为引进人才,被浦东新区人才交流中心正式录用,全家户口从外地迁到上海。我从心底里感到浦东新区招聘人才政策公开透明,办事效率实在高啊!

之后,双喜临门,我和爱人先后进入浦东新区政府机关,成为公务员,并有了三室一厅的住房,真正在浦东新区安家落户。

这一切就像做梦一样,宛若在眼前。我终于回到家乡,梦圆浦东。

12-27 1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