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战上海》再写《火种》,他的心中有读者-LMLPHP

图说:刘统及其作品

上海出版界的新年“第一枪”——《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约40万字,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元旦上市,首印2万册,已被预订一空。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为松透露:“多个发行渠道纷纷‘催货’”。该书作者,党史、军史专家刘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反复强调,学习古代史出身的自己,师从王仲荦、谭其骧教授,写作“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希望通过“不刻意拔高”“不轻易评论”“不预设立场”的客观中性书写,剖析共产党如何在众多寻找复兴之路的党派中脱颖而出,找到适合中国生存发展的道路,呈现终成燎原之势的“火种”的力量。刘统坦言,“写作这本书没有什么其他的特殊目的,而是出于一个史学家的良心。”

 鲜活的历史 好看的故事

“历史就像一列奔腾向前的火车,途中不断有人上车,有人下车。每个历史阶段都有杰出人物,他们也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起到一定的作用。没有前人的探索和牺牲,就没有后人的胜利和成功。每一个为此奋斗过的先驱,都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和敬仰。”刘统在大量的考证过程中,把好看的故事融入书中,他用学习古代史的方法来看待现代史,发现处处都是故事。他撰写的《战上海》曾入选五个一工程特别奖,对此他就曾表示:“一方面靠积累,一方面,我到底是复旦大学历史学出身的啊。”

写完《战上海》再写《火种》,他的心中有读者-LMLPHP

图说:刘统早前出席《战上海》读者见面会

“这么生动鲜活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一定不能变成僵化的教条、枯燥的概念,不要讲得让听众昏昏欲睡,而要讲得引人入胜、入脑入心。作为科研人员,我们应当努力恢复党史的真实性和生命力。革命者也是一个个有喜怒哀乐的,有遭遇逆境和顺境之时。”

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和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整理出版的建党先驱的文章、日记,共产国际档案和租界档案,北京市档案馆2018年出版的五四时期档案等等,都进入了刘统的涉猎范围,为他研究建党过程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刘统徜徉在故纸堆中,更易发现历史的偶然性:“虽然毛泽东在北大的时候并不受人重视,但是你会发现,参与中共一大的,就是一个北大‘朋友圈’。”如是视角,也使得他的写作更趋平民化。写了大半辈子书,他的心目中,最主要的就是要有读者。

真切的感受 真实的文字

为了写书,刘统用脚步一步步丈量,考察了许多地方。在湖南浏阳乡村,从七溪村走到排埠村,村民们带着他,感受毛泽东初出茅庐险些送命的惊险;从江西寻乌圳下村走到瑞金大柏地,感受革命前辈们感叹过的“差点在那里‘全军覆没’”;寻找红四军七大之后毛泽东在福建上杭苏家坡憋屈了九个月的山洞;再到古田会议,感受伟人革命生涯中的大起大落……“对历史学家而言,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缺一不可,许多事情不到现场,就没有真实深刻的感受。而这些是在书斋里得不到的。”他深有感触。

写完《战上海》再写《火种》,他的心中有读者-LMLPHP

图说:《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封面

1989年,刘统在老山前线蹲了半年的猫耳洞,只有到了炮火纷飞的战斗第一线,他才明白了作战是怎么回事,号令如何下达,地图如何看,炮怎么打,队伍怎么调动……没有切身体会,无法得到最真切的感受,也就无法在笔下凝结出有力的、撼动人的、真实的文字。

刘统认为,史学工作者的第一任务,就是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中国共产党的成长经历了幼年、青年和壮年,也是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历史就像一个人,是立体的,有正面有侧面有反面,关键看你怎样记述。”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对历史心存敬畏、深入研究,做到实事求是。“要还原历史,就像拍摄一部黑白片。黑白片更真实;彩色片蒙上了各种色彩,不一定是原来的样子。”   

01-02 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