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寒潮蓝色预警是怎样诞生的?早了晚了都不行-LMLPHP

图说:截至今天早晨,寒潮蓝色、低温橙色、大风蓝色三个预警信号高悬 上海天气网截图

“受北方强冷空气影响,预计未来48小时内全市最低气温将下降8~10℃……”1月6日8时,申城今年首个寒潮蓝色预警信号触响。到今天早晨8时,寒潮预警已经高悬48小时了,搭配着低温橙色、大风蓝色预警,时刻提醒着市民天气“冻”人,注意防范。

那么,这样一个牵动千家万户心的寒潮预警信号是如何出炉的?上海中心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王智说:“它的‘诞生’至少需要酝酿三四天,发早了、发晚了都不行。”

要发预警先做预报

如今,随着上海气象服务日趋精细化,一个预警信号的发布,不仅影响着城市里千万市民的出行,也考验着城市各个部门的响应速度。许多市民对预警信号已不再陌生,但一个合格且有效的预警信号从来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背后蕴藏着预报员们缜密的分析和对天气走势的研判。如果说寒潮预警是一道菜,那么,各种气象观测数据、数值预报模式数据就是它的“原材料”,而天气预报就是它的“菜谱”。王智介绍说,上海的寒潮预警信号分为蓝、黄、橙、红四级,要触发它不仅需要降温达到一定幅度,还牵涉到大风影响等综合因素。“这时候,预报员首先要做好天气预报,预报寒潮影响过程中,气温究竟会下降到多少、风力会达到多大,随后再根据预报决定是否发布预警信号、预警信号等级多少、预警信号什么时候发布合适。”

王智说,预警信号不仅仅是一个图标,还包含着不足百字的预报信息,但这不足百字里的每个字都经过预报员反复斟酌,将最有效的寒潮影响信息纳入其中,做好公众气象服务。

一个寒潮蓝色预警是怎样诞生的?早了晚了都不行-LMLPHP

图说:上海目前推出了分区预警,提供精细化气象服务 上海知天气APP截图

提前需做“发布预案”

无论是哪种预警信号出炉前,气象部门都会做好一份“发布预案”。其实,在上一波跨年寒潮还未结束时,上海气象部门就已经预判到这波小寒寒潮即将发生。因此,早在1月3日,预报员们就开始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并提前向市委市政府报送《重要气象信息市领导专报》,对本市将出现的降温、大风、降水等天气现象进行预测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建议。4日上午10时前后,上海气象局又根据预报员们作出天气预报,针对本次寒潮过程准备好了相关预报预警和对外服务预案,并暂定将于6日早晨8时发布预警信号。6日早晨,值班的首席预报员在发布预警信号前,根据最新天气预报再次请示上海中心气象台,随后上报至上海市气象局。最终,今年首个寒潮蓝色预警在6日8时准时在公众面前“亮相”。

发布不意味着“结束”

“寒潮预警信号的发布时间大有讲究。这也是为什么发布需要预案的原因。”王智说,寒潮来临前往往会出现锋前增温的现象,如果发布时间太早,市民就会对天气预报有困惑——“预报了寒潮为什么天气还那么热?”;如果发布时间太晚,气温已经出现了骤降,就会对公众失去了预警作用。“因此,无论是跨年寒潮的17时,还是小寒寒潮8时,都是根据当时寒潮影响的起始时间和如何才能更有利于公众提醒,两个方面来确定的。”

通常,预警信号确定发布的1分钟内,市预警发布中心就会完成微博、微信、上海知天气APP、电视等多途径发布,而在预警信息发布5分钟内,城市管理各相关单位接到信息,并启动应对的应急预案。“预警发布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王智说,预报员会在寒潮影响过程里,全程密切跟踪大风降温影响,加强实况通报和短临监测服务,及时与防汛指挥部、应急管理局、交通等部门做好信息沟通和联动服务,协助做好社会公众实况信息滚动发布和气象科普。

01-08 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