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互联网医疗的现实与未来》报告发布-LMLPHP

图说:用户使用的互联网医疗功能 采访对象供图

讯(实习生 陈晓  记者 易蓉)数据显示,疫情爆发后短期三个月间,互联网医疗行业实现超过20所一线公立医疗机构以及超过40万名医生进入互联网医疗行业并服务,服务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超过500万患者。经历这场疫情,中国互联网医疗的“春天”是否持续?患者、医生对互联网医疗平台的接受度和期待值为何?昨日,“健康长三角:回顾·展望·开局”——上海交通大学健康长三角研究院年度论坛上,上海交大健康长三角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张录法在发布《后疫情时代,互联网医疗的现实与未来》报告指出,互联网医疗发展进入“快车道”,互联网“首诊”将在一些疾病领域和场景下逐步开放,但同时我国互联网医疗应用层次仍待提高。

理想的互联网医疗是什么样?

截止到2020年7月,全国已有375家公立医院取得互联网医院的牌照,而有更多的公立医院也步入到筹建互联网医院的大军中。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趋势将是怎样的?报告指出,互联网“首诊”会在一定的疾病领域和场景下逐步开放;实体医院主导的互联网医疗将快速壮大,第三方平台与之合作共赢将成为常态;商业保险或将成为撬动互联网医疗供需总量的新力量;药品和医疗器械相关厂商也将成为推动发展的重要生力军等。

论坛上,与会专家对理想性的互联网医疗模式表达共识——必定是个人、企业和政府多方参与,满足监管层合规要求,且对医护双方友好,与医疗机构实际能力相匹配并与其他医疗健康政策互动的模式,这也将新时代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方向。而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既需要互联网医疗平台的设计者和管理者坚持医疗服务社会初心、不盲目逐热,也需要制度设计者具备制度创新能力与风险把控意识。

仅两成受访居民深度使用互联网医疗

研究团队通过政策梳理、案例分析、患者和医护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行业专家访谈等方法,对疫情发生以来互联网医疗行业已发生的变化和将发生的趋势做了全面论述。此前有研究显示,在疫情期间,中国移动医疗用户人数已经突破 6.35 亿人,占总体网民数量的 2/3 ,其中高达 74.4%的网民在疫情期间曾经接触了解过在线就诊,但58.89%的人对互联网医疗的作用还停留在认知阶段。报告提到,对使用者的调研发现,有19.05%的人表示对互联网医疗完全缺乏认知,只有22.07%的人深度使用互联网医疗。

用户使用率最高的仍是预约挂号与在线咨询,而在线购买处方药、 常见病及慢性病复诊与管理、电子化转诊等层级较高的互联网医疗服务使用率较低;互联网医疗使用频率方面,近半数受访者一年仅使用1-2次,使用6-9次或10次以上的比例仅为7%和5%。“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的爆发与使用深度并不同步,绝大部分互联网医疗用户使用停留在下载应用和有所了解阶段。”张录法指出, “转化缺乏认知及尚未使用的用户、深化用户使用率,仍将是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的关键。”

不过,互联网医疗的优势正逐渐被居民所认可。根据报告,超过半数的居民认为互联网医疗的优势体现在“缩短看病流程,节省看 病时间”“方便患者选择就诊时间”以及“患者足不出户,减少就医路上时间浪费”。但“不了解”“不信任”“担心泄露隐私”“现有技术、法律法规、运营体系均不成熟”等问题等成为制约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关键。

而针对医生的问卷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受访医生对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保持乐观态度,其中81%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医疗服务有利于医生的职业发展”,77%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医疗服务提升了全员的总体医疗效率”。56.3%的受访者认为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平台能够帮助缓解疫情期间的医疗资源紧张,符合监管层鼓励互联网医疗的初衷。

医生群体认可互联网医疗发展

对于第三方平台,医生群体认可互联网医疗未来发展,80%的医生对线上医疗模式下的医患关系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同时也有较多的医生认为第三方互联网医疗模式的诊疗效率高于传统医疗模式。不过目前仅20.8%受访医生入驻互联网医疗平台,且入驻第三方平台的医生以临床科室、资历较深、职称较高的医务人员为主,护理人员、医技科室医生入驻第三方互联网医疗平台的比例较低。超过七成医生认为第三方互联网医疗平台最大的问题在于医生资质的鱼龙混杂,医生群体对商业化平台质控的不信任,显著高于医生对于诱导消费、服务业气息浓厚、患者期望过高等因素的怀疑。因此研究团队提出,未来第三方互联网医疗平台仍然需要从合规角度出发,严控平台风险,坚持医疗本质,让医生群体安心执业。

01-10 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