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楼下住着一位老李,他有个心愿,想下楼去找邻居打桥牌,却被家门口的一道坎挡住了。

其实那就是道普通的门槛,但对于老李来说却是大问题,因为他去年第二次脑梗,下肢瘫痪失去了行动能力。

老李买了一辆电动小车,因为门槛的存在开不进家门,只能用助步器“摆渡”,从门口到椅子大约不到3米,但他整整要挪动5分钟。

新民快评|用“心”沟通,让无障碍设施“无障碍”-LMLPHP

图片来源:东方IC

更不方便的是上厕所,如果遇到内急,靠这样龟速挪动,等到了厕所基本就要换裤子了,所以他总是备着一个小罐子以备不时之需。

老李去找残联,希望对居家进行无障碍改造,却得知改造仅限于家门内,门槛位于家里的一半可以坡化,但另一半则位于电梯间是公共面积,属于规定的“盲区”无法改造。就这样,小小一道门槛的存在,却让屋里屋外“无障碍”无法真正贯通,老李为此颇为头疼。

幸好,经过多次沟通,相关部门告诉老李,他们会来现场调研,并且愿意和物业沟通,只要物业同意,就帮助他完成这道门槛两面的坡化改造,让他实现无障碍出行的心愿。

虽然老李的麻烦有望得到了解决,但也让我们看到,打造从家里到屋外无障碍设施全贯通,虽然有政策支持,但有时候离完美就差一个坎。都说要打通政策“最后一公里”,但有时真正麻烦的,是如何越过政策的“最后一道坎”。

前不久看到一篇新闻,一个小区改造建造无障碍坡道,结果坡道还没有轮椅宽,残疾人根本无法正常使用。无障碍设施政策的制定者、建造者,往往却不是使用者,这就会在落地环节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方便老李这样的残疾人使用者能够下情上达,并且及时给出拾遗补缺的方案落实整改。

去年两会期间,一位市政协委员曾建议,发动市民和相关管理单位,适时进行一次全市范围的体验活动,对标卓越全球城市的发展目标,提高全市无障碍设施的配置、建设、使用、管理的标准,完善相关规范,提高服务水平。

可以相信,不久后,又能看见老李坐着小车在小区里畅行无阻的样子了。也希望在他的生活中,挡住无障碍的坎会越来越少。

李一能/文

01-14 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