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述评|不求所有 但求所用-LMLPHP

东方IC/图

王蔚/文

中小学教师要合理流动,这不是新鲜事。仅1999年至2013年的15年间,国家先后出台了与教师流动相关的12个政策文件,以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但是,绝大多数教师一辈子只服务一所学校仍是常态。

近日,上海市教委、市委编办、市人社局、市财政局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市中小学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有望打破长久以来促进教师流动始终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

为什么中小学教师必须流动?不妨说说金山区的实践。该区正视高端人才数量不足这一短板,于2018年11月面向全市引进了9位各个学科的名师,希望他们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促进全区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9位引进的专家各自成立了工作室,在全区遴选带教115位骨干教师。比如,高中化学名师工作室指导3位学员在省市级期刊发表教学论文,指导4位学员开设区级公开课,指导1位学员在全市实验技能教学大赛上获奖。比如,小学英语名师工作室指导学员开展个性化项目研究,学员们或承担国家级的课堂展示任务,或参与市级教学科研课题研究。区教育局将此举称为“柔性流动”,因为这批来自市区的名师是不带编制的,属于“帮忙”性质,所取得的效果却是立竿见影的。

试想,如果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都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师领衔,家长怎么还会削尖脑袋甚至倾囊购买学区房把孩子往“名校”送呢?如果打破教师的固有身份,从编制上建立起“不为一校所有,但求各校共用”的机制,会是怎样一种可喜的局面?此次上海的师资配置“新政”,不仅要求新评特级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要流动到乡村学校或初中强校工程实验学校,而且,每一位中小学教师在10年内都必须有规定的流动记录。以前习惯说“我是某某学校的老师”,以后可能就会变成“我是某某区的老师”,或者干脆自豪地说:“我是上海市的老师。”

教师怎么流动,相信还会有市级和区级层面的配套细则出台。建议不要只是单向地“从高往低”流动,能否也要有一定的“从低往高”流动机制呢?这就是说,一方面要把“名校”里的师资往下赶,另一方面也要让普通学校里的优秀教师有机会往“名校”或示范性学校流动。事实上,普通学校里也有许多潜质相当不错的教师,只是他们面对的不是“一流学生”,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在纪律管理和家校沟通上,而在教学业务上却得不到出彩的机会。如果把他们“提拔”到一流学校干上若干年,不仅对他们的业务长进有好处,对一流学校的教师或许也会有“鲇鱼效应”——“名师”也不要总以为“是我成就了学生”,更多的是优质学校的平台成就了“名师”。

促进教师流动,先要让“名校”教师有紧迫感,还要让普校教师有成就感。

01-15 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