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于夫妻情趣,上海大剧院这部《浮生六记》里还藏着这些“玄机”-LMLPHP

图说:《浮生六记》海报  记者 郭新洋摄 下同

一出新编戏,将传统昆曲的古典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昨晚在上海大剧院上演的《浮生六记》做到了。这部由上海大剧院出品、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演出的2.0版昆曲之作,时隔一年半再度在沪上演,不负观众期待——无论是戏剧节奏、舞美服装还是人物内心的刻画,《浮生六记》都进行了深度打磨,带给沪上观众一次至真至纯至美的戏剧享受。

六人撑起一台戏

《浮生六记》得益于原著作者沈复的文学底蕴,天然具备了卖座的号召力。因而,改编的版本众多,就连昆曲圈里都已经有了不少花样。大剧院版的《浮生六记》,就是规规矩矩昆曲的模样,偌大的舞台,仅凭六个角色圈粉,没有硬本事,搞不定。

虽然是一部大戏,《浮生六记》并没有采用人海战术,而是走少而精、小而美路线,六名演员里有梅花奖、白玉兰奖得主,有中生代名家,也有青年一辈中的佼佼者。在这个故事里,每一个人物都是鲜活而分明的。作曲、编曲与文本的高度融合,也让念白、唱腔、吟诵听起来格外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不止于夫妻情趣,上海大剧院这部《浮生六记》里还藏着这些“玄机”-LMLPHP

图说:《浮生六记》演出照

让观众诧异的是,演出开始五分钟后,场灯仍然亮着。水墨风格的半透明纱幕后,孤独的沈复在舞台上踽踽独行,没有台词、没有音乐、没有唱腔,若隐若现的身影让人慢慢走近了这个孤独的文人的世界。施夏明塑造出的男主角沈复展现出强烈的戏剧张力,这种张力也贯穿着全剧的始终。

芥卤腐乳、虾米卤瓜,作为祭品的两样家常小菜,令这部《浮生六记》从一开场就展现出昆曲中少见的俗世烟火气。迟迟未出场的芸娘,吊足了观众胃口。待到“剪兰插瓶,舒展不拘”,眼看着娇俏的单雯女扮男装赶赴庙会,又是一番角色与演员贴切的满足。

长盛不衰有缘由

烟火气与小确幸,是演员与观众所熟悉的生活,也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情趣。但如果仅止于此,《浮生六记》不过是一出古装言情剧,毕竟,世上写伉俪情深却遭命运捉弄的作品千千万。为何独《浮生六记》长盛不衰?编剧罗周的回答是,沈复《浮生六记》原著打动自己的不是他与芸娘点点滴滴的生活情趣,也不是命运对恩爱夫妻的一次次戕害,是文字背后、沈复书写时的至喜至悲、悲喜交织,这指向了中国古代文学里一个极深情的类属:悼亡,也是生而为人无能逃脱的苦痛体验。

不止于夫妻情趣,上海大剧院这部《浮生六记》里还藏着这些“玄机”-LMLPHP

图说:《浮生六记》演出照

因此,大幕拉开的那一刻,芸娘已然辞世,茫茫寰宇,只留了沈复孤单单一人,饱尝悼亡之痛。这便是本剧最核心的主题,不仅有夫妻间的生活情趣,更有借此表达的人物心理,是沈复的自我痛苦、自我挣扎和自我慰藉。由腾腾饰演的半夏,虽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却为情所动,也痴迷于情之中。

罗周在《纪殁》中借沈复之手,架构了一个无限循环又最终回到原点的时空。对于观者来说,整部《浮生六记》更像是给予自己的一个代偿。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回不去那过去时光的人又何止沈复与芸娘?沈复与芸娘执笔共同写下结局戳破梦幻的泡泡,一刹花火,也不过是旁观者借此得到的解脱。 (记者 赵玥)   

剧情梗概

妻子芸娘夭殁,沈复悲难自胜。回煞之夜,沈复苦等苦盼,终不见亡魂来归。母亲为他另觅半夏为妻,沈复拒不接受,若痴若狂,沉浸在失偶的痛殇之中。又假藉笔墨,将他与芸娘的点滴往事,娓娓述来……沈复心随笔行,忽闻一声“沈郎”,惊见已然亡故的芸娘,竟娇娇楚楚、真真切切,推门而入,再度回到他身旁……

《牡丹亭》之杜丽娘死而复生,可生命仍有尽头,《春江花月夜》之张若虚回生后,不过补上三日之寿,就要重归幽冥。在这些作品里,死亡终究会再次袭来,把生命扑灭。在《浮生六记》里,沈复用他的书写成就了他和芸娘的永恒,他们所有甜蜜、悲伤的时光,都被永远地留存在文字里,他用文字实现了永远不会被扑灭的“生”。

不止于夫妻情趣,上海大剧院这部《浮生六记》里还藏着这些“玄机”-LMLPHP

图说:《浮生六记》演出照

《浮生六记》原著故事发生在苏州,用诞生于江南的昆曲来改编演出,是该戏所根植于的江南文化成为实现长三角文化交融的坚实基础。受此滋养,上海、江苏、浙江的文艺团体融入昆曲《浮生六记》的创作,是一次长三角文化合作和交融的成功实践。从原著到剧本,《浮生六记》有着浓郁的既是文人的,又是江南的,又具有当代性的多重气质,这暗合了昆曲的精气神,吸引观众重新建立对昆曲的认知。

01-16 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