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天蟾逸夫舞台外景 记者 郭新洋摄 下同
这两天经过福州路的市民,或许可以看到沉寂三年的天蟾逸夫舞台已经亮起了灯。即使是白天,也有工作人员在玻璃门内忙碌地准备。没错,这家有着95年历史的老剧场,即将回归演艺大世界,目前正在进行最后的测试工作,剧场总经理潘熠文今天透露,首场开幕演出计划于牛年大年初一与观众见面。
修旧如旧,海派匠心
剧场招牌上的金色“天蟾”二字,是著名书画家谢稚柳生前手书,搭配深褐色木纹大雨棚,显得庄重而复古。剧场原先的外立面是石材与大屏幕,在拆除过程中,团队发现了原建筑上的米白色水刷石及仿石划格,此次进行了完整风貌恢复。门楼外立面三层门窗与栏杆,也仿照历史图片进行修复。剧场汕头路一侧外立面为浅色现代风格,与老门楼形成对比,从视觉上给人以古今穿梭之感。
图说:剧场一楼大厅
剧场内部以现代木纹格栅简约风格为主。半弧形门廊入口处装有三组亚光古铜色大门,推门进入大厅,按照片还原的水磨石楼地坪、特色天花线脚以及复古水晶吊灯,营造出浓厚的庄重富丽感,重现当年“天蟾”沪上戏曲艺术殿堂的风韵。走上二楼,观众能看到侧墙一根明显的线,这是1925年的建筑和1994年修缮的一根历史的分界线,意义非凡。设计师郑宁指着服务台下的石膏线条说,这些精美的花式,来自剧场提供的两张黑白照片,这样的花纹赫然出现在近百年前的剧场内,于是化作了当下历史记忆的一种艺术提示。
图说:楼梯间的人脸识别设备
承接剧场修缮工作的是华建集团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和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设计师已经修缮过多处历史文化保护建筑。华建集团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常务副院长卓刚峰介绍,上海有很多历史建筑已经伫立了一个世纪,但是使用单位都经历过几番更迭,像天蟾逸夫舞台这样从一开始就定位剧场功能的历史建筑并不多见,因而受到的限制也很多。卓刚峰说:“我们在讨论中有很多冲突与探索,很欣慰剧场方对艺术的偏执,在很多问题上坚持了高品质的标准,尽管花费了成本和时间的代价,但能最终呈现出精品的效果。”
回归本体,原声享受
修缮后的天蟾逸夫舞台,仍将坚持以京剧演出为主的戏曲专用演出场所的定位,此次修缮对舞台设备进行了大幅提升,舞台机械、音响、灯光设备的配置均达到了国内一流的水准,能全方位满足现代化舞台的演出需求。负责声学设计的副总工程师杨志刚坦言,剧场作为一幢历史保护建筑,想要大幅改动声学效果是不可能的,只能螺蛳壳里做道场。台口的八字侧墙增设微扩散造型,墙面做了很多凹凸变化,演员的声音更加亲切、圆润,同时提升音响响度,“少补一些电声,演员的原声就能更好体现”。字幕屏也由原来只能纯文字播放升级为可实现图像影音一体化播放功能。
图说:修缮一新的舞台和观众席
原先剧场一层是一家书店,如今改造成了多功能厅,配有升降舞台、巨型高清全彩LED屏及活动伸缩式观众看台,以满足曲艺、评弹、话剧等不同演出需求。潘熠文介绍,这里将发挥剧场的经营潜力,拥有很多新的可能,也不排除恢复从前的天蟾茶座,为新老戏迷提供聚会的场地。
黄金地段,暖心体验
修缮期间,天蟾逸夫舞台采取“停场不停业”的策略,确保服务不断、演出不断。所有剧目被安排到共舞台、上海音乐厅、人民大舞台、中国大戏院、黄浦剧场、长江剧场、上海大剧院等人民广场周边的“13分钟演出步程圈”剧场。福州路天蟾苑保留了一个票房窗口,极大地方便了在附近剧场看戏的观众演出前领取戏票。
图说:休息室内景
这三年里,剧场的舞台技术团队加入上海京剧院舞台保障部门,跟随京剧院演出院团各地奔波,为每场演出保驾护航;服务组团队分散于上海京剧院、中华艺术宫物业部门,不断精进业务能力;其他人员分别在工程项目现场、天蟾苑、上海京剧院实行分散办公。大家虽分散各处,但依然心系“天蟾”,各自为剧场重新开业做着充分准备,迎接广大观众“回家”看戏。
内部测试期间,上海“首席剧场五星级服务员”、天蟾逸夫舞台前台主管林嬿对她带领的礼宾团队,进行着每日一次的岗前培训,从检票、指引观众、回答问询、劝阻不文明观演行为,到电动爬楼机等新增无障碍设备的操作使用等,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照标准做到细致、到位,一如既往地为观众提供着贴心优质的服务。观演前厅右侧新增公共洗手间、残疾人专用卫生间,并配有热水管道以及儿童洗手台,公共区域新增饮水机,方便观众使用。
图说:演员休息空间
看戏、看人、看服务,正如天蟾的文化理念“我的剧场我的家”所传递的一样,这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剧场,希望让观众体会到宾至如归的感觉。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天蟾逸夫舞台结合剧场的自身定性,制定了一套疫情防控管理措施。口罩、测温枪、洗手液等大批防疫用品早已摆放到位,入口处还加装了人脸识别机器。对于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无法提供健康码的老年观众,可出示有效身份证件或纸质辅助行程证明,即可入场观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