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诩“废柴”、只想“葛优躺”?近年来,一种所谓的“丧文化”悄然流行,且在网络上以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图画等载体传播,而且越来越低龄化。

新民快评 | 掐断“丧”苗头,让孩子迎着阳光忘记“愁”-LMLPHP

图片来源:东方IC

当原本蓬勃朝气的孩子们老气横秋地说着“当一条咸鱼也不错”,似懂非懂地发送着丧文化表情包,甚至“什么也不想干”只想沉溺在网络之中时,让人生出深深的隐忧。

当代青少年出生在网络时代,“断网”并不现实。随着寒假开启,在线教育在疫情防控新常态下兴起,让孩子们和网络有了更多亲密接触的机会,也让网络上包括丧文化在内的各类文化有了可趁之机。在这种状态下,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清朗向上的网络文化空间迫在眉睫。

其实,近年来,政府的多个部门已经有所行动,早在2014年开始,我国就开启了“净网行动”,到了2019年,国家网信办又指导短视频平台设置“青少年模式”……但是,不少平台内容审核、实名认证存在漏洞、“青少年模式”欠缺长久更新或升级,这些问题仍然丞待解决。在我看来,要抵制“丧文化”对青少年的侵蚀,仍需堵和疏的“双管齐下”。

一方面,要从源头上切断“丧文化”的入侵,网络平台要有责任和担当,不断完善防沉迷的“青少年模式”,监督机构建立举报奖惩机制,阻隔充斥着负能量、暴力等元素的网游,减少“丧文化”主题的表情包、文章、视频的传播。另一方面,需要不断提升青少年自身的网络素养。尤其是和孩子最亲密的家长、老师,要注意多和孩子沟通,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丧”苗头,不要让孩子因为“精神空虚”而沉迷网络,成年人可以帮助孩子培养体育运动、阅读等健康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和身边的同学合理交流、共同成长。

每一段青春,都难免会遇到成长的烦恼。成年人别总觉得少年不知“愁”滋味,应该俯下身子,听一听孩子的青春秘密,多主动提供能引起他们共鸣的优秀文化产品,带着他们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才能让他们迎着阳光忘记“愁”。

马丹/文     

01-28 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