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天完成200床隔离病房安装、日核酸检测超6000单管 新型防疫移动医院有这些“利器”-LMLPHP

图说:充气膜结构模块化负压隔离病房 来源/记者 郜阳 摄

实现“三区两通道”防疫要求的移动医院,一键扩展、90秒内即可完成安装的抽拉式车载核酸检测实验室……今天,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南院),由该院整建制承建的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携新型防疫移动医院亮相。

据悉,防疫移动医院纳入了最新的智慧化移动医院信息系统,功能分区包含医学诊疗区、负压实验区与后勤保障区三大模块,可根据救援要求实现灵活功能组合。这一“数字化、模块式、可生长”的防疫移动医院由东方医院牵头,加持同济大学、华大基因共同研发的最新技术,充分发挥“医工结合、医企融合”的特色优势,它具有快速展开、无限扩展、快速撤离等诸多优点,或将成为疫情防控期间的新武器。

移动医院:真正实现“三区两通道”防疫要求

在医院停机坪的主区域,展示了曾在武汉客厅区方舱医院广场前搭建的帐篷移动医院。当时,这25顶移动医院帐篷共同组成的“东方移动医院”,成为方舱医院的“指挥部”和“保障区”,通过信息化渠道,在帐篷里的指挥部发出指令,方舱医院里的医生、护士、工作人员、志愿者负责执行。

5天完成200床隔离病房安装、日核酸检测超6000单管 新型防疫移动医院有这些“利器”-LMLPHP

图说:新型防疫医院中的负压监护室

这一次,旁边多了张“新面孔”——纯白色的半圆柱气膜帐篷第一时间吸引了大家的眼球。事实上,它们的全名叫做“充气膜结构模块化负压隔离病房”,作为移动医院的新补充模块,气膜隔离病房遵循了最新的隔离病房设计规范,各个功能区通过膜结构分开,实现医患、后勤动线的有效分离。根据气流由低风险区向高风险区流动的原则,正负压梯度分布,保证病毒不会外泄,同时,被污染的空气经过严格过滤后排出,从而有效阻隔病毒传播,保证医护人员安全。

“气膜隔离病房是对我们原有帐篷移动医院的补充与升级。”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院长、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队长刘中民解释说:“目前我们对疫情防控的医疗区域要求是‘三区两通道’,即清洁区、半清洁区、污染区。它的加入,让这个要求在移动医院中真正能够实现,保证生活区、医疗区井然有序的功能需求。”

“气膜隔离病房由同济大学与东方医院联合开发,基于灵活调配、平疫结合的设计方案,将正压充气膜结构和预制化建造系统结合,大大简化了建筑结构,200床规模的安装可由30个普通工人在5天内完成。并且具有超高的折叠收缩比,通过飞机运输,3天内到达大部分国家地区,十分便利。在双方合作下,我们已经申请了多项专利,产品经过多轮迭代和测试,已通过了第三方权威机构检测。可以实现量产并投入使用。”发布会上,同济大学副校长、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娄永琪介绍。

5天完成200床隔离病房安装、日核酸检测超6000单管 新型防疫移动医院有这些“利器”-LMLPHP

图说:车载核酸检测实验室3.1

“火眼金睛”:移动车队再升级

在东方医院南院停机坪的一侧,整整齐齐摆放着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的“王牌战舰”——移动车队,包括手术车、转运车、通讯指挥车、医技平台车、能源补给车等,配备麻醉机、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心电监护仪等急救医疗设备,以及生命探测仪、雷达探测仪、破拆设备等先进救援设备。

今天,这支车队迎来了一名闪亮的“新成员”!纯白色长方体的车身,火红色的标志分外醒目——由华大基因、同济大学联合设计开发的抽拉式车载核酸检测实验室3.1,一键扩展,90秒内即可完成安装,60分钟可投入使用,日检测量超过6000单管,也就是说,按照目前主流常见的10:1比例混检,每日核酸检测量可达6万人。

该核酸检测车是“火眼实验室” 最新一代的产品,而它的前身,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联合华大基因开发的气膜版“火眼实验室”,用气膜结构建造检测实验室,大大简化传统建造流程,已在全球抗疫中大显身手,足迹遍布17个国家地区,成为全球抗疫行动中的“中国名片”。在石家庄疫情防控中,12个气膜舱的“火眼”实验室仅用10小时建成,每日最高可检测样本量100万人份,为石家庄核酸检测工作提供重要助力。

核酸检测车的另一侧,是新冠肺炎诊断的另一“金睛”——于2020年3月引进的方舱CT,曾率先为东方医院援鄂归来的救援队队员开展体检。从武汉驰援归来的队员们回忆:“在武汉东西湖区方舱医院,医疗队员们就是用这样的应急CT为舱内患者检查,确保了舱内治疗的有序开展。可以理解为将CT机装进了集装箱,作为移动医院的一部分,它可以随时跟队出发。”据悉,这台方舱CT,还搭载了“天眼”平台。它可以智能识别人脸及人体全身位置,自动调整扫描床的高度、进床深度等,使放射科医生仅在操作间就可精准完成患者的智能定位、摆位及扫描,并能开展心血管造影和治疗,大大降低了医患间交叉感染的风险。

智慧化、数字化:高科技无处不在

整个移动医院,搭载了最新的智慧化移动信息系统,包括全流程移动HIS系统、无线呼叫系统、远程视频会议、多种机器人使用、快速3D沙盘搭建、物联网信息显示等,真正实现“人机结合”的一体化作战模式。

“警告!有患者走出污染区!”走进移动医院的“司令部”——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远程可视化指挥中心,屏幕上正在播报即时警告。原来,基于数字孪生和AR技术建立的远程可视化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可以查看现场移动医院布局情况,关注每个帐篷里面配置设备、人员情况。同时,结合物联网技术可实时跟踪医护人员、患者、机器人和抢救设备位置及当前状态,当发生患者走出污染区、生命体征异常、设备物资搬离指定区域等异常事件时,都会在物联网信息大屏实时提示。

在防疫移动医院中,机器人成为了救援队员们开展工作的好帮手。机器人分工各有不同——病房服务机器人可以自行在隔离病区对患者进行体征测量,并可进行远程视频问诊,减少了医护人员的暴露风险。消毒机器人融合紫光灯、次氯酸喷洒、空气净化等多种消毒方式,可快速高效的对指定地点进行全方位消毒。转运机器人可以为移动医院提供无人化的物资转运,全流程可追溯,高效安全,配合消毒机器人的使用,避免了后勤人员与前线医护的感染风险,真正做到无接触转运物资。

“以数字化、模块式、可生长为核心,搭载最新的智慧移动医院系统,同时有了核酸检测车和隔离负压病房的加持,我们救援队配备的移动医院正式升级成为具有公共卫生防疫功能的全灾种移动医院。”现场,刘中民表示:“新型防疫移动医院的发布,希望能为科学应对‘防疫常态化’提供硬核的整体方案载体,变‘被动应急’为‘主动应对’,形成可复制、易推广的模式,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再添新力量。”

01-29 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