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曾写过小文《通讯录上你还有几个好友》,有感于岁月更迭,很多老友先后故去。虽然现在手机功能很发达,可我还是有在纸质本上记朋友通讯录的习惯。

十日谈 | “微友”不要成“危友”-LMLPHP

我用手机的时间不太晚,但操作手机的能力却一般。记得我那个硬壳的诺基亚用了得有十几年,到了非淘汰不可时才换了苹果。我最敏感的是手机里储存的电话号码、照片和精彩文章的配音。当然,也包括和很多朋友的私聊。我曾问过修手机的师傅,我的这个老卡如果放在新手机里,文件会不会丢失?师傅说,肯定会丢失一部分。我又问,那些电话号码咋办?师傅说,一个一个重新录。我说,那和往本上记有什么区别呢?事实上,当你真的往本上重新登记时,你会发现这其中会有一半的人几乎不再联系或者已经无法联系。但有的朋友即使人已经去了天堂,可他们的电话号码我却永远不肯删去。譬如我的朋友汪国真、熊元义,以及苏州女作家吕锦华。

这些年,自从有了微信功能,瞬间把人与人的关系提速N倍。开始,作家出版社的一朋友问我玩微信吗?我说,不懂,身边的熟人还忙活不过来呢!朋友说,你不妨试试,等你玩开了,你就知道个中奥妙了。于是,我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在朋友的帮助下注册了微信号,建起了几个文学群,去年还设置了公众号“红孩散文说”。如果说,做了几十年纸媒的我,至今对纸媒仍情感不改初衷,那么,面对新的电子形式,我必须说,我接受,我喜欢。

一天,我爱人替我接电话,她无意浏览了我的微信圈,说你的微友得有好几千吧。我说,差不多吧。爱人说,这些人你都认识吗?我说,见过面的能有三分之一,其他人都是从各种渠道加我的。我做编辑几十年,又打理着一个学会,一年到头不知有多少作者要跟我联系。

人们习惯把通过微信联系的人叫做微友。微友,重点就在于那个“微”字。微,可以组成微小、微缩、微笑、微薄,放到电子通信上则可以组成微博、微信。微在这里,代表着时间、距离、有效、私密程度。就一条微信而言,文字可长可短,也可以用个表情代替。就重要性而言,一条有可能比一万条都重要。想来,人们为什么喜欢微信,习惯于微信,关键在于便捷实用。如果微信只在两个人之间进行,那肯定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如果在朋友圈、微信圈里进行,这就没有什么私密性可言。因此,回微信、发微信、转微信就是个很有技巧尺度的问题。就一般而言,朋友之间,或者在微信圈里发个笑话,传播点信息,发表一点对时事的看法,只要有基本道德、法律底线,本无可厚非。如果交朋友,硬性地推销产品,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不管别人愿不愿意看,每天自恋发自己的照片、文字,或者是吃什么,穿什么,在哪里玩,见什么人,就有点讨人嫌了。

我以为,微信要真的做到有“微”有“信”——一定要注意,所谓“微”,不等同于没有距离,这个距离就是“礼”,礼即规矩。我们不是总说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吗?在此,我要饶舌一句:微友贵在有礼,不能只讲利。利多了,就有失君子之风。斯时,微友便成了危友。

01-31 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