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辛丑牛年即将到来,作为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动物之一,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什么角色?今天,中国国家博物馆挖掘馆藏文物推出“牛事如意——辛丑牛年迎春文化展”,用160余件(套)文物和艺术品从生产生活、历史文化、艺术雕绘等各个方面道来那些有关“牛”的事儿。

牛来了!国博用160余件珍贵藏品祝您牛年“牛事如意”-LMLPHP

图说:牛主题青铜器 记者 潘子璇 摄

走进展厅,便融入一片暖洋洋的红色基调之中,“牛”主题新春对联、剪纸“福”字、春牛图年画、耕织图册、十二生肖陶俑......无不展现着辞旧迎新的喜悦氛围。 子丑更替之际,时值佳节,牛成为全国人民吟咏、颂福的媒介。在吉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中,人们欣辞旧岁,喜迎新春。

“君所恃在民,民所恃在食,食所资在耕,耕所资在牛。牛废则耕废,耕废则食去,食去则民亡,民亡则何恃为君?”唐朝大臣张廷珪在《新唐书》中曾如是说道。这也反映了牛在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位。牛是农耕社会最忠实可靠的劳力。牛伴随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也将自己的形象留在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物质文化遗存之中。

展览的开头部分重点介绍了自先秦时期以来,牛与人类社会相依为伴的历史与文化,从祭祀、农耕、生肖、日常生活、节俗信仰、情感寄托等方面展示牛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宿雨初过晓日晴,乌犍有力足春耕。田家辛苦哪知倦,更听枝头布谷声。”清代瓷尊粉彩耕织图尊上的一句诗文承载着农耕社会最朴实的夙愿和期待。它的表面环绕着一周诗画对应的耕织主题装饰,明显具有劝课农桑的意味。尊上部为雍正所作纺织诗文和对应画面,下部为康熙所作农耕诗文和对应画面。

牛来了!国博用160余件珍贵藏品祝您牛年“牛事如意”-LMLPHP

图说:清代瓷尊粉彩耕织图尊 记者 潘子璇 摄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展览策展人翟胜利介绍,牛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动物之一,包括黄牛、水牛、牦牛、瘤牛等不同种类。早在远古时期,古人类就已经与野生动物长期共存。距今1万年左右,狗、猪、牛、羊、马、鸡等动物被陆续驯化,身体形态和性情都发生了一定改变。此后,这些家养动物开始与人类相依为伴,与人类一起从原始的采集、渔猎时代迈向畜牧、农耕乃至工业文明时代。黄牛的驯化最初发生于距今1万年以来的西亚、南亚、东非等地,前两个地区的驯化类型于距今4500年左右传入中国。自此以后,牛的身影遍布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从生产生活到文化艺术乃至精神信仰,牛都占据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位置。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唐宋之后,在农耕社会生产生活基础上逐渐孕育出的田园诗意与牧野意趣,催生了与牛有关的丰富艺术创作。纵观古今中外,牛是最早激发艺术家审美创作灵感的重要形象之一,世界各地发现的岩画、壁画、雕塑皆是其例。

牛来了!国博用160余件珍贵藏品祝您牛年“牛事如意”-LMLPHP

图说:春牛图年画 记者 潘子璇 摄

展览中,盘车图、豳风时序歌图、嫁娶图等将牛与世俗社会紧密相连;牧笛图、秋郊归牧图等绘画作品则在虚实之间抒发着古人对山水田园的向往情怀。

一幅宋代夏圭作《牧笛图册》引发人的无限遐想。画面中,一头水牛散放于水岸,吹笛牧童坐于树下水边,朝向远方。画作虽施以简笔但结构清晰,意境悠远。近处绘水岸斜柳,以苔点和简单皴法表现地面和阴阳向背,柳枝随风摇曳,颇有动感;远处河岸施以淡淡渲染,给人以想象空间。

02-09 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