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护野生动物、认养古树名木……在上海八大类行为可折算为义务植树-LMLPHP

资料图  共青森林公园供图

今年是我国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40周年,上海的森林覆盖率已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5%左右,跃升到2020年底的18.49%。而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线下植树基地为何难找?市民哪些行为可被视为尽了植树义务?记者从绿化部门获悉,八大类行为可折算为义务植树。

8类行为可折算为植树

1981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议案,明确年满11岁的公民,除老弱病残者外,每人每年应义务植树三至五棵,或完成相应劳动量的育苗、管护和其他绿化任务。

但在上海,线下种树场所却难觅。一方面可供植树的适宜土地不多,另一方面线下植树花费的时间、精力、交通、物料成本很高,对普通市民植树的技术要求更高。

2017年,全国绿委办出台《全民义务植树尽责形式管理办法(试行)》,将义务植树尽责形式拓展为造林绿化、抚育管护、自然保护、认种认养、设施修建、捐资捐物、志愿服务、其他形式等8类,并设折算标准。比如,救护保护级别森林野生动物1只,视作植树1株;抚育公共场所绿化地2平方米,视作植树1株;认建乔灌木3株视作植树1株,认养保护古树名木1株视作植树3株……

同年,中国全民义务植树网络化平台在上海启动试运行,标志着全民义务植树开始走进了"互联网+"时代。平台运行四年来,已有万余人参与了认养活动,超过2万株树木由市民个人或单位企业认养,募集善款近百万。

认种认养和志愿服务更适合大城市

市绿委办表示,考虑到上海的地域条件,鼓励市民更多地采取认种认养、志愿服务等方式来替代实体种树。比如,全市的公园志愿者、垃圾分类志愿者,都在用志愿服务践行环保理念,今后是否也可纳入尽责方式?

而在认建认养方面,上海一直在挖掘潜力。今年,全市已经准备了10万余株树木供市民认养。此外,计划设立3-5个“互联网+义务植树基地”,筛选总量较大、树木稳定已形成景观的场所,给市民履行义务。

与此同时,绿委办也在思考如何提升服务。有市民认为,认养的铭牌妨碍景观,今后挂牌或许会向“小型化”发展。此外,当市民的认养捐款遇到意外情况时,市绿委办也都与设在北京的收款部门积极协调,进行人性化操作。市绿委办也将借助“市民绿化节”,通过绿化文化活动的形式,将“绿意”实实在在地回馈给市民。

03-12 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