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纸,可历数百年而坚韧如新,可用金银粉绘成各种秀丽图案,可在其上洒金描金……今天起至4月25日,“天工开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之“存荣·求新——俞存荣蜡笺制作技艺成果暨艺术品收藏展”在新藏宝楼六楼展厅举行。这是俞存荣的蜡笺技艺被列入上海市非遗传承项目之后的首次集中亮相,据悉,蜡笺制作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也正在申请中。很难想象,如此“熠熠生辉”的手艺制作之所,竟深藏于普陀区一处人声鼎沸的菜场楼上。

在非遗传承人俞存荣的作品里,看“千金散尽还纸来”-LMLPHP

图说:俞存荣(左)与上海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高春明合影 网络图

少年学艺

事实上,蜡笺制作技艺已失传半个世纪之久,而俞存荣的蜡笺制作技艺,来自于多年的积淀、执著的寻找、不断的摸索。

史书记载,蜡笺源于唐代,是一种曾被用于书写圣旨的手工纸笺。蜡笺的制作工艺复杂,造价高昂,因为它巧妙地融合了吸水的“粉”和防水的“蜡”两种材料,既不失纸张易于书画的特点,又使纸张防潮性加强,得以长期保存。至明清时期,蜡笺制作工艺趋于成熟,衍生出各式蜡笺产品。主要有采用金银粉或金银箔,做成的描金银蜡笺、洒金银蜡笺或泥金蜡笺,常见的描金图案有花卉纹和云龙纹。

人生苦短,情路尤长。俞存荣对纸的痴迷由来以久,他不会忘记少年时偶然的机会,与装裱大师钱少卿相识,并拜师学艺。在钱师傅开办的翰香阁学徒那些年,他饱览名家手迹,从古画挖补、修复、接笔的学艺过程中,也摸透了历朝历代各类书画用纸的脾性,自此与纸、书画结缘。如今,俞存荣两鬓早已染霜,他把工作室取名为“锦龙堂”,来源于传授书画加工纸技艺给他的魏克锦师傅,取其名字中“锦”字,以此作为纪念。

在非遗传承人俞存荣的作品里,看“千金散尽还纸来”-LMLPHP

图说:俞存荣的

蜡笺作品 网络图

中年探索

上世纪八十年代,俞存荣东渡日本,凭借修补古书画而获得的传统山水花鸟绘画技巧,以职业书画家的身份在日本立足。九十年代初,金融危机席卷日本,他决定回国与家人团聚,一同带回国的,还有日本友人的嘱托:寻找并购买记载中的宫廷蜡笺以作收藏。

在国内四处探寻宫廷蜡笺的过程中,俞存荣渐渐产生了恢复这一制作技艺的念头。日本著名的金阁寺方丈有马赖底也是中国文房四宝的爱好者,他对描金蜡笺情有独钟,每次与俞存荣见面,都鼓励他研究和开发中国的古法造纸,这进一步地坚定了俞存荣恢复蜡笺制作的想法。依托自己修补字画时候获得的蜡笺的下笔手感,俞存荣在那时就开始独立研究恢复古法步骤。信息封闭的年代里,他遍访造纸老师傅求经验,寻找可能要用到的原材料,不厌其烦地一次一次试验配方、摸索工艺。

俞存荣认为,要做出真正的宫廷蜡笺,必须在三个方面进行突破:染色的原料、宣纸的配方以及手绘的金粉。制作蜡笺的宣纸前后要经历十几道工序,干了又湿,湿了又干,耗时需一个多月,纸上所有的描金图案,都是手工描绘,工艺最为复杂的九龙云纹宣至少需要2个月的时间才能够完成一张。

工作室里,有年轻人跟随俞存荣学了十年,却无法忍受这里的寂寞与枯燥而离开,俞存荣颇感惋惜,反复做他思想工作,最近才动了重回师门之念。“传承一项专门技艺,非要静得下心耐得住性子。”俞存荣叹道。

在非遗传承人俞存荣的作品里,看“千金散尽还纸来”-LMLPHP

图说:俞存荣的

蜡笺作品 网络图

晚年洒金

往纸上洒金泥金的工序也是讲究,非经过多年训练不得其中要领。随俞存荣步入锦龙堂,最为醒目的便是居中两张刷成鲜红色的巨大木桌,俞存荣在其中一张上铺了四尺见方的朱红色纸,躬身刮平整后,轻轻刷上一层薄胶,又在特制的三角形容器中依照纸张样式装入几片极其轻薄的24K金箔。容器底部孔洞的大小,决定了洒金纸最后的结果是“鱼子金”还是“雪花金”。

俞存荣举起了木棒和洒金容器,在阵阵如鼓的敲击声中,千金洒尽,落于纸上金光点点,顿时,暮色里沉甸甸的空气都被点染出了光芒。金粉飞舞中,俞存荣周身却无一处沾染,他的动作一招一式,简洁有效,颇有些优雅。旁观者都觉得目睹如此的劳作,也是一种视觉享受。

金,洒在天青、杏红、明黄等颜色不同的纸上,给人的感受亦不尽相同。纸张本身成为了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令人不忍落笔。

洒尽千金,俞存荣在书画圈中名声渐起,著名书画家曹简楼、高式熊、顾振乐都曾欣然在蜡笺上落笔认可。俞存荣却宠辱不惊:“我用二十年恢复流传千年的传统技艺,希望如此宝贵的经验能够代代相传,后人不用再重蹈我的覆辙。”

03-28 0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