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药可医是晚期癌症让人畏惧的原因之一。作为一种复杂的疾病,部分晚期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在接受一二三线靶向药物治疗后,仍会继发新的基因突变,导致对原来药物产生耐药。由于缺乏有效的后线药物,患者在治疗上存在着巨大的未被满足的需求,亟需创新药物缓解困境。日前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NMPA)批准GIST四线治疗药物瑞派替尼的上市申请,用于已接受过包括伊马替尼在内的3种及以上激酶抑制剂治疗的晚期胃肠道间质瘤(GIST)成人患者。这无疑为国内GIST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填补了我国在这一疾病治疗领域的空白,为晚期GIST患者带来新的选择和希望。
GIST是一种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主要是由酪氨酸激酶受体(KIT)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α)突变所致,其中KIT激酶突变占约80%,PDGFRα激酶占约6%。该病可发生于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以胃和小肠最为多见,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属于少见肿瘤,好发于50岁以上的人群。
临床上,GIST通常起病隐匿,无明显特异性症状,常于体检或其他手术时偶然发现,加之大众对这一疾病缺乏足够认知,患者在确诊时往往已处于晚期,根据诊断时疾病的阶段,GIST的5年生存率的估计范围为48%至90%。在我国,GIST每年发病人数约为2-3万例,并且有超过10万名已经在进行治疗的GIST患者。
目前,手术切除是早期治疗GIST的重要手段,但仍有近50%的肿瘤完整切除患者的术后出现复发或转移。而对于这些不可切除、转移或复发的晚期GIST患者,临床以分子靶向治疗为主,常采用的药物包括伊马替尼、药物舒尼替尼以及瑞戈非尼,分别作为了GIST的一线、二线和三线治疗,受到国内外指南的一致推荐。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副所长沈琳教授指出,与既往的一二三线药物不同,此次获批的瑞派替尼是一种KIT/PDGFRα激酶开关调控抑制剂,针对GIST的突变特征,直接靶向开关口袋,通过阻断活化环与开关口袋的相互作用,可强效抑制广泛的KIT和PDGFRA激酶不同突变形式,包括继发性耐药突变和难治性原发突变,具有广谱、精准的抑制作用,将进一步助力患者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多项研究显示,瑞派替尼在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获益。与安慰剂相比,瑞派替尼的中位PFS为6.3个月,降低了85%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中位OS也明显延长,从6.6月延长至15.1个月,且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成为了GIST靶向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
GIST患者面临的一大问题是,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耐药现象越来越普遍,直接影响到了患者的生存。在 2020 年的 CTOS 会议上,一项针对 INVICTUS 研究所做的基因组分析显示,接受≥四线治疗的晚期 GIST 患者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继发突变,而瑞派替尼对于所有的原发突变和继发突变亚组均有获益,印证了该药对 KIT 和 PDGFRA 突变的广谱抑制作用。
为此,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发布的最新版《软组织肉瘤临床实践指南》以及我国首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